广佛跨界水环境治理背后的佛山思考

来源:佛山日报 发布时间:2020-01-14 10:03:45 字号: 分享至:

  近日,市生态环境局发布“年终成绩单”。12个国控及省控考核断面水质提升,其中备受关注的广佛跨界河涌治理取得重大突破,西南涌和顺大桥断面年均值达到Ⅳ类,实现历史性突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伴随着2019年佛山GDP突破万亿,开启新一轮城市发展的壮阔征程,广佛跨界河流治理实现突破,无疑为佛山实现高质量发展增添了令人振奋的生态底色。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既是决战年也是攻坚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共佛山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提出,全方位提升城市品质,加快打造宜居宜业宜创新的高品质现代化国际大城市。

  为此,守护一方碧水,用实际行动践行生态优先、高质量发展理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广佛跨界河流水环境治理背后的佛山思考,也是践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经之道。

  探索一河一策治理模式

  潺潺流水,一艘画舫徜徉在里水河……依水而建,南海里水河艺术河畔坐落文化馆、花艺馆等建筑,白天安静闲适,晚上人气十足。

  2016年,广佛跨界河涌整治重点工程里水河流域治理项目启动,通过系统治理,一河两岸优美景观重返居民视线。

  “里水河的变化无处不在。”南海区蓝湾水环境投资建设有限公司技术部工作人员文泽伟,见证着里水河近年来的变化。

  而在里水河中心涌东北方向,一条不起眼的团结涌对考核断面水质有着重要影响。作为里水曾经的“黑臭涌”,团结涌两侧大片的工业区和人口密集的自然村,考验着这里的水质治理。

  2018年6月,团结涌启动截污清淤,2019年5月完工,团结涌水体改善明显。今年1月,记者站在团结涌小桥上,水体不黑不臭,原来杂乱的岸线也种起了河边绿植。

  文泽伟介绍,得益于“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活水循环、智慧管理”的治理理念,2019年里水河综合污染指数同比改善超过20%。

  里水河的蜕变,是佛山“一河一策”治水模式的缩影。如今,一河一策,流域治理,已成为广佛跨界河流治水模式的关键词。

  从流域到控制单元,再到控制断面,广佛跨界流域划分为9个控制单元、28个市控断面及3个参照断面,综合统筹跨区域、上下游、左右岸等综合治理,每月进行水质研判。为此,佛山先后制定了佛山水道、西南涌、水口水道等重点河涌水体达标方案,并制定重点支涌“一河一策”治理方案。

  然而,打好碧水攻坚战,还须推动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狠下功夫做好“水文章”。

  2019年4月,市政府出台《广佛跨界河流水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方案(2019~2020年)》,直面广佛跨界治水难题。

  其中,佛山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将广佛跨界河流污染整治重点任务放在生活污染控源截污上。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同时表示,广佛跨界12个镇街近200个村(居)村级工业区同步开展环境整治。

  治理末端,重在截污。伴随着佛山去年完成了广佛跨界区域近400公里污水管网建设,清理整治393个入河排污口,广佛跨界河涌治理形成“源头治污、末端截污”的良性循环。西航道鸦岗断面、佛山水道横滘断面、西南涌和顺大桥断面水质改善幅度均超过23%。

  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水环境研究所总工程师蒋婧媛说,省考西南涌和顺大桥断面全年均值首次达到IV类,助力国考西航道鸦岗断面全年均值达到国家规定的IV类目标,佛山治理成效突出。

  建立水环境治理长效机制

  从流域治理统筹协调的“面”,到深化“一河一策”精准治理的“点”,水质改善的背后,佛山市生态环境局是如何保证治水工作落到实处的?

  跟随市生态环境局水环境管理科工作人员冯汝泳的脚步,记者连日来走访了广佛跨界河流和城市建成区主要河涌。每每问起佛山河涌的情况,冯汝泳对答如流。

  在他眼里,他的办公室就在河涌边。佛山涌走了10公里、雅瑶水道10多公里、漖表涌4公里……作为基层治水人,冯汝泳用脚步丈量着佛山众多河涌,手臂上为此留下了“黑白分明”的晒痕。

  这份印迹,是广佛跨界治水多年经验的真实印证。

  书记挂钩流域、支委挂钩区域、党员挂钩河涌,聚焦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河涌、城乡黑臭水体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污染问题,要做到“水质分析到位、问题查找到位、措施跟进到位”。

  如今在佛山,“三挂钩三到位”的治水理念,已深植一众治水人内心。

  在禅城石湾深村(田心)涌,这条曾经的城市黑臭水体让周边居民一度感到痛心。如今,沿着涌边栈道一路向村里走去,两岸的花朵、枝桠在绿水波光间相互映衬,鱼儿在水中自在嬉戏。这样的变化,从小长在深村涌边上的霍先生看在眼里,“以前村民经过这里,都要捂着鼻子走,现在通过截污清淤等治理,深村(田心)涌水质已消除黑臭,困扰群众多年的黑臭水体难题终于解决了”。

  霍先生的认可,也让挂钩深村(田心)涌的市生态环境局第五党支部全体党员如释重负。

  在该支部负责人看来,“水体黑臭直接影响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是民生领域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解决黑臭水体问题更是关乎群众利益的重大民生实事”。

  如今,坚持党建与治水相结合,已成为佛山构建水环境治理长效机制的有益探索。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永泰表示,将党支部建在河涌上、把办公室放在河涌边,这对领导干部水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更为凸显。为此,生态环保部门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生态环境保护铁军。

  构建协同治水新格局

  “在调研中,部分镇街反映水体治理投入大,但镇级财政预算安排比较紧张,有什么措施、办法帮助镇街缓解资金压力?”

  “部分河长治河统筹力度有限,履职存在形式化、表面化、机械化现象。请问,怎样才能将河长制落到实处?”

  ……

  去年7月,南海针对黑臭水体治理情况举行了一场特殊的“考试”,“出题人”是南海区人大常委会和区人大代表,“答题”的是南海区政府分管领导及区住房城乡建设和水利局、区发展和改革局、佛山市生态环境局南海分局等部门负责人。

  “出题人”前期经过深入走访调研和集中座谈,带着市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和镇街的难题,与政府部门进行了一场有问必答的“考试”。专题询问不止于“问”,更注重“果”。

  无独有偶,去年9月,在我市“两代表一委员”调研广佛跨界河流治理工作会议上,市党代表、佛山水务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固废事业部总经理助理付小平一语直击治水痛点:广佛跨界治水不是碎片化工作,而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直击痛处的建言与实地调研,逐渐成为广佛跨界治水保障的常态。

  仅在去年,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投入近3个月时间,采取明察暗访方式,对全市30条城乡黑臭水体水质状况及相关处理设施、截污管网建设情况进行实地调研,调研情况也成为了水治理及环境整治的重要参考。

  如今在佛山,“人大督察+政府负责+属地落实”的协同治水新格局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为水环境保护的另一重要屏障,佛山率先开启“地方立法+严格执法+两法衔接”模式,打出水环境保护制度“组合拳”,颁布实施了《佛山市排水管理条例》,完成《佛山市河涌水污染防治条例(草案)》编制工作。同时,环境执法和环保警察联动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始终保持环境执法高压态势。根据生态环境部通报,2018年以来,佛山环境行政处罚案件及罚没金额两项数据,均进入全国地市前十。

  目前,尽管广佛跨界河涌治理取得历史性突破,但环境保护没有“休止符”,水环境治理更是如此。

  在蒋婧媛看来,广佛跨界河流天然水资源禀赋差、枯水期缺少生态补水,自净能力较差。同时,流域内人口密度高,经济发达,环保历史欠账较多等因素,决定了广佛跨界河流治理仍需要长期奋斗。

  为此,她建议佛山立足本地治水,继续坚持做好“四源共治”工作,从生活源、工业源、农业源、内生源入手,分类开展针对性整治。生活源方面,继续补齐污水收集处理短板,强化污水处理设施运作;工业源方面,加强监管防止“散乱污”企业回潮,继续推动村级工业区整治提升;农业源方面,加强水产生态养殖技术的推广示范; 内生源方面,要因地制宜开展河涌清淤。

  相关链接

  从水治理看佛山环保工作新突破

  大气污染防治:

  2019年,PM2.5浓度远低于省下达任务目标,连续两年达到二级标准。工业污染标志性污染物SO2浓度首次进入个位数时代,两项指标同比分别下降9.4%、10%。

  深化环评审批改革:

  选取顺德工业园区、高明沧江工业园和南海区桂城街道办开展“区域环评(规划环评)+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环评改革试点,加强区域环评(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让群众少跑路。

  创新环境治理模式:

  大胆创新环境治理模式,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大环保”格局、“大治理”模式和“大监管”模式,佛山成为全国20个生态环境政策地方联络样本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