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公报 > 市政府函件

佛山市人民政府关于省人大十三届二次会议第1278号代表建议答复的函

来源:市府办 发布时间:2019-05-22 09:13:00 字号: 分享至:

  

 

     

程桂琴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建设的建议》(第1278号)收悉。经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佛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扎实、成效显著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指示精神,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落实落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 

  (一)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全面覆盖。制定《佛山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实施细则》,明确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具体要求。目前,全市20个历史文化街区已全部编制《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其中禅城区祖庙的品字街区、顺德区大良旧城已经市人民政府批复同意,禅城区剩余7个街区保护规划已经报市人民政府审批,除南海区西樵白云洞历史文化街区在编外,其余10个正在组织专家评审。 

  (二)文物保护纵深推进。一是分步推进文保单位的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在城市更新中保存岭南文脉。目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康有为故居,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梁园、简氏别墅,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照南佛堂、黄祥华如意油祖铺、龙塘诗社等(共10个)保护规划已公布;东华里古建筑群、古椰贝丘遗址、西樵山遗址等重要文物点的保护规划即将公布,祖庙、广三铁路西南三水站旧址等文保单位的保护规划正编制完善中。此外,禅城区试点推进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全覆盖。二是统筹推进文物修缮项目,在城市形态提升中重塑岭南风情。2016年起,东华里古建筑群、南风古灶、清晖园等3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梁园、灵龟塔等11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丰宁寺、忠诚当铺、谭平山故居等25个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工程顺利推进。顺德区正全面开展文保单位周边环境治理工程。三是探索推进工业遗址保护利用,在城市治理中彰显制造业名城风采。成功推动顺德糖厂入选国家工业遗产保护名录。抓紧广三铁路西南三水站旧址的修缮工作,并连同旧广三铁路三水站至三水西站段遗存路轨,开展“百年火车站”活化工程,打造佛山铁路博物馆、特色文旅街区等项目。华天宝药业旧址活化有序开展,首期工程(村史馆)基本完成。四是落实文物安全防范。开展博物馆与不可移动文物消防安全大检查工作,组织全市域的博物馆与文物建筑消防安全自查与整改。联合消防部门开展文物建筑消防标准化达标工作。 

  (三)历史建筑保护稳步铺开。一是细化顶层设计。编制出台《佛山市第一批历史建筑保护图则》《佛山市历史建筑保护修缮技术指引》,落细落实历史建筑保护。二是抓紧普查与挂牌。完成了第一批历史建筑普查的认定和批准工作,目前,我市经认定的历史建筑175座(栋)。禅城、顺德、三水区已开展历史建筑(第二批)普查工作。此外,完成157处历史建筑挂牌。三是开展测绘与修缮。现阶段,完成61处历史建筑的测绘、评估及危房鉴定工作,确定“华侨大厦旧址”和“杏头村二村连东三巷3号”等两处建筑作为历史建筑修缮试点。 

  (四)非遗传承发展卓有成效。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4项,省级项目48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5位,省级传承人55位,在众多传承人中,刘泽棉、刘炳、黄志伟、杨玉榕等17位更先后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一是做到兜底保障。在全省率先出台资金扶持政策资助重点与濒危非遗项目以及代表性传承人,形成并完善市、区联动的扶持体系,2015年至2018年共安排扶持资金逾2000万元。二是做细记录整理。出色完成全市非遗普查工作,编辑出版《佛山市非遗普查资料汇编》《源远流长——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丛书》等系列资料性基础性成果,逐步落实传统技艺数字化记录的全覆盖。三是做好研究提升。出版《佛山秋色》《石湾陶艺》《香云纱染整技艺》等10余本专题研究成果,出版《佛山历史文化丛书》等综合性研究书籍,在市级党报设立《抚摸历史肌肤 沐浴佛山阳光》非遗研究专栏。四是做优普及推广。坚持开展非遗进校园和青少年非遗体验活动,“小手拉大手.大城小工匠秋色赛会”“乐享中国节”“非遗DIY”等活动每年吸引大量中小学生参加,其中“大城小工匠”活动获得2017年广东省“博物馆优秀青少年教育项目”十佳奖。五是做强人才培养。利用国家及省的资源平台,组织年青一代传承人参与或举办各类非遗研培及培训,2016年曾组织赴清华大学参加文化部试点开展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 

  二、佛山在历史文化传承上屡有创新 

  我市按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抓紧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化工作,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实现创新驱动。 

  (一)以“文产融合”为重点开展历史街区活化,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一是全力打造典型。在充分保护基础上,大力推动祖庙—东华里及南风古灶历史文化街区活化,结合街区底蕴,合理引入特色商业、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等业态。目前,祖庙—东华里街区已成为佛山文旅休闲代表地,南风古灶街区成为陶瓷文化旅游特色步行街区。此外,禅城区已委托深圳市雅克兰德设计有限公司开展了《莲升片区4、5-1、7号地块城市更新与活化策略研究》,为老城历史街区的更新活化探索新思路;顺德区投入3000多万对碧江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修复,投入1000多万对逢简水乡内的历史文化遗产、景区环境、公共配套设施等进行完善和改造,将其打造成为具有顺德本地特色的文化旅游景区。二是有力推进特色文化街建设。全市选定10条特色文化街,进行环境整治、基础配套、立面改造、功能提升、标识配套、业态完善与形象提升等,构筑佛山特色文化空间体系。10个特色文化街项目,总投资约20,688万元(未含禅城快子路项目),2017—2018年累计投资10,863万元。目前,已完成禅城石湾公仔街以及顺德华盖路特色文化街的验收工作。三是努力推动历史街区复原。在详尽考证基础上,复建禅城区朱紫街,引入一批岭南茶、酒、陶的老字号,重现“日享三太”盛景,打造文旅融合载体。重建水上关帝庙,加紧琼花会馆的选址复建工作,连同中山公园周边环境优化提升及商业空间打造与招商引资,恢复明清时期汾江边商贸繁盛景象。 

  (二)以“双驱双百”为目标创新建设博物馆之城,助力文化导向型城市建设。为深化文化导向型城市建设、坚定佛山文化自信,我市于2017年底启动博物馆之城建设,并以“双驱双百”为目标,即国有博物馆与非国有场馆并驾齐驱、双翼齐飞;博物馆的数量增加至100家,美术馆、艺术馆总数提高到100家。在各区各相关部门努力下,博物馆之城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一是场馆数量持续增长。截至2019年3月,全市已有及在建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128家、美术馆(艺术馆)79家,合共207家;总数较2017年12月全市建设博物馆之城重点工作推进会之前增加了107家。其中,已建成的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74家,已建成的美术馆(艺术馆)76家。二是传承古今佛山文化的博物馆体系逐步形成。“古今并重”不断优化全市博物馆结构体系。目前,我市博物馆类型既有立足于保护传承佛山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类场馆,如各类历史综合场馆与村史馆,也有诠释佛山当代工匠精神与企业精神的产业企业类博物馆,如各类工业展示馆、企业博物馆等,后者数量占全市博物馆数量约27%。三是办馆质量有所提升。顺德区博物馆升级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市祖庙博物馆、南海区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另有逾10家企业展馆正按博物馆标准进行改造提升。四是产业企业博物馆作用显现。积极推动市内大企名企设立产业企业博物馆,使制造业城市的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与历史文脉紧密结合。目前全市产业企业馆总数达34家,既有展示佛山工业发展成就的珠三角工匠精神展示馆、中国建陶小镇展示馆、佛山(顺德)工业博物馆(在建)等,也有各类企业博物馆,门类主要为泛家居、饮料制造等支柱产业,有效提升了行业与企业的文化底蕴与品牌形象,并逐步形成一批工业制造与文化设计融合创新平台。五是村史馆建设全面铺开。结合乡村振兴,积极将村内的祠堂、书舍等老建筑活化成村史馆、艺术空间等,逐步改变古建筑保存状况差、周边环境差的现状,2019年底全市可建成村史馆101家。此外,积极发掘发挥村史馆的服务功能,填补乡村文化设施短板。三水区创新探索“祠堂+文化”基层文化发展模式,依托祠堂建设一系列村史馆、宗祠文化馆、家风家训馆等场室,在深挖提炼传统祠堂文化的同时融入党建、社会组织孵化、文明教化、乡村治理等内涵,此工作模式成功入选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三)以“一村一品”为导向持续开展古村活化升级,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目前,已完成三批次40条古村的活化升级任务,累计投资近11.4亿元,修缮、维护文物建筑60余处、历史建筑和传统建筑150余处;顺德区逢简村、三水区长岐村等8个古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在实际操作中,强调基于本村文化基因与历史谱系的“一村一品”活化升级思路,着力避免“千村一面”,并初步形成了“差异化、大格局、可持续发展”古村落保护活化的“佛山模式”。在村落人居环境等基础设施提升的同时,注重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以“五位一体”方式助推古村落文化升级和区域升值。一是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推动古建筑维护修缮与活化利用,将古建筑作为村史馆、书画院、展厅等公共文化服务场所。二是加强古村落历史文化的研究与宣传,从普及读物、文学创作、历史研究三个不同视角组织编撰不同类型的古村落书籍,出版了《古村落文化导览图册》《岭南的乡愁——佛山古村落》等,同时,成功举办“十大醉美古村”评选,引起全社会对古村活化工作的关注与支持。三是开展古村落主题艺术创作,与中国艺术研究院共同主办“问道岭南—中国艺术名家古村落艺术创作系列活动”,举办《中国艺术家古村落写生作品展》并出版画册,此外,对艺术机构进驻古村落予以专项资金扶持。四是做好民俗保育,通过举办特色各异、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如禅城区莲塘村的龙狮、龙舟竞赛,南海区松塘村的翰林文化节、“出色”巡游,高明区朗锦村的角仔节、三水区祠巷村的开灯仪式等,极大丰富古村历史文化内涵,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五是启动古村文化产业招商,加快古村落文化产业发展,其中,大旗头古村广府文化体验基地项目成功签约深圳市一家旅游发展公司,总投资约20亿元,占地面积约500亩。 

  (四)以“四个相融”为路径抓紧非遗生产性保护,助力传统工艺振兴。一是推动佛山非遗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将非遗元素融入城市规划设计,提升城市的识别度,避免千城一面。如佛山将剪纸、陶塑等项目广泛用于地铁站、公园等公共空间的设计中,获得社会与业界的高度评价。二是推动佛山非遗与现代技术相结合。鼓励非遗生产性保护,引导非遗传承人、传承基地运用现代技术对非遗技艺进行传承革新。市内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对香云纱染整技艺、石湾玉冰烧酒酿制技艺、九江双蒸酒酿制技艺等进行科学分析,了解工艺的基本原理,并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对工艺进行优化提升,保持产品品质并屡有创新。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省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7个,市财政自2015年至今共安排近1600万元资金扶持各级各类非遗生产性基地壮大发展,传承石湾玉冰烧酒酿制技艺的广东石湾酒厂有限公司入选广东企业500强及广东制造业100强,发展九江双蒸酒酿制技艺的广东九江酒厂有限公司年纳税额过亿元。三是推动佛山非遗与现代产品相结合。积极组织开展“佛山传统工艺振兴论坛”及“非遗新时代”传承人对话系列活动,鼓励传承人、传承基地不因循于既有的产品类型,积极进行跨界融合,将技艺对接本地丰富的制造业业态,扩大非遗技艺的适用适应性并提升工业产品的文化附加值。成果逐渐涌现,石湾陶塑技艺为佛山白酒设计制作酒瓶、为佛山灯饰设计制作造型,藤编技艺成为时尚潮品主要设计元素,佛山剪纸为企业设计出文化味浓郁的产品包装与主题礼品。四是推动佛山非遗与现代审美相结合。通过研培对话等途径更新传承人的思维观念,引导其主动对接青年一代审美旨趣,并推动不同非遗项目间的互鉴与合作,促进文化消费。例如,有传承人改良佛山铜凿剪纸工艺作为文房用具的装饰获得市场认可,金箔锻造技艺与佛山木雕传承人、佛山彩灯与剪纸传承人等合作开发出系列符合市场需求的新型工艺精品。 

  三、在守正创新中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传承利用 

  下一阶段,我市将进一步抓好历史文化建设,统筹好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平衡好历史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建设与经济佛山相匹配的文化佛山,扎实保存城市文脉、逐步培育城市个性。 

  (一)聚焦“三个转变”推动文物保护改革。推动文物保护经费由以基层投入为主向各级共同担责转变。根据国家、省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文件精神,制定本地区实施意见,争取配套市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开创以市级投资带动各级投入的文物保护工作新局面。推动文物保护由强调修缮向重视保护规划转变。在禅城区试点推进文保单位保护规划编制全覆盖,推动文物保护活化有据可依,所需费用由各级财政共同负担。推动文物管理由注重文物本体向本体与周边环境保护并重转变。结合佛山全域旅游计划,在顺德区试点开展文保单位周边环境整治,治理文物点周边脏乱差等问题,增加必要配套设施,解决历史欠账,打造一批高质量的文旅融合载体。针对文物建设控制地带内民居建设审批中,文物影响评估报告编制费用对村民造成较大负担的问题,在南海区试点开展乡村地区文物建设控制地带内民居建设所需文物影响评估报告由政府提供服务协助编制,以更大力度落实好乡村文物的紫线控制,解决文物风貌保护与减轻农民负担的矛盾。 

  (二)加强历史街区与历史建筑保护与活化。完善全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并及时公布,实现全市20个历史文化街区均有保护规划。加强历史文化街区紫线控制与管理,严控新建筑体量、高度与建筑风格。结合佛山全域旅游计划,筛选、引入一批商业项目对街区进行活化。完善历史建筑修复资金扶持办法及修复指引,鼓励社会参与历史建筑保护。 

  (三)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按省工作安排,挖掘整合我市传统文化资源、博物馆资源及旅游资源,建设西学东渐、功夫文化、陶文化等主题文化遗产游径。近期先行规划、打造较成熟的高明红色经典文化游径(三谭革命事迹展览馆、谭平山故居→粤中纵队纪念馆→高明县立三小旧址→文选楼),禅城区古镇文化游径(卫国路→建新路→福贤路→莲花路→快子路→升平路→中山桥→中山公园),以及南海区岭南风情游径[丹灶(仙岗村、康园)→西樵(西樵山)→九江(烟桥村)],重点完善游径标识系统。按省统一部署,通过举办定向比赛等形式做好游径宣传推广工作。 

  (四)接续开展古村活化。总结前一阶段古村活化工作经验,接续开展古村活化升级工作,争取再用几年时间,全市完成200条古村活化任务。根据古村实际情况,分成宜居、宜游、宜商三大类,明确活化目标导向;对宜居的古村,强调人居环境改善但不强调产业引进,对于宜游及宜商的古村,则根据实际条件,与企业合作引进合适的产业,发展全域旅游,实现乡村经济振兴。 

  (五)创新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一方面,培育非遗传承领军人物。鼓励技艺精湛、符合条件的中青年传统手工艺人申报并进入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完善梯队建设。实施传承人头雁培育工程,从各项目传承人队伍中挑选德艺双馨、市场认可度高的传承人作为项目领军人物培养,通过现代营销手段加强宣传推广,并在非遗产业化投融资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另一方面,推动实现非遗产业化传承。指导各非遗生产企业及传承基地强化质量意识、精品意识、品牌意识和市场意识,结合现代生活需求,改进设计、改善材料、改良制作,并引入现代管理制度,广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提高传统工艺产品的整体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强化非遗技艺与现代工业结合,用好“香港+佛山”机制,将佛山非遗链接香港、澳门的国际化、高水平的工业设计,对接湾区各市丰富的制造业业态与庞大的消费市场,形成“佛山非遗+港澳设计+湾区市场”创新发展之路。引导非遗企业、媒体、高校、设计企业等挂牌设立传统工艺振兴工作站,以项目为纽带,在技术复原、技艺创新、产品研发、营销推广等方面形成并发挥合力。 

    

  佛山市人民政府

  2019年5月13日

  (联系人:陈兆镜,联系电话:0757-2878 0591)

  

一图解读

部门解读

视频解读

媒体 | 发布会解读

原文地址

访谈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