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公报 > 市政府办公室文件

佛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

来源:佛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11-30 14:19:42 字号: 分享至:

  原文下载:佛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pdf


佛府办〔2021〕16号.png

佛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各机构,各市属高校: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作用,结合我市实际,经市人民政府同意,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准确把握劳动教育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建设实践导向、理论支撑、五育融合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打造具备理论讲授、训练带教、实践指导能力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丰富劳动教育实践资源,完善经费投入、安全应急保障机制,构建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全方位支持的贯通一体、开放协同的劳动教育工作格局,建设适应教育现代化要求的劳动教育体系,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明确各学段劳动教育内容

  (一)幼儿园。注重劳动意识启蒙,鼓励并指导幼儿尝试生活自理,讲究个人卫生,初步了解常见职业的特点,懂得尊重他人劳动、珍惜劳动成果。

  (二)小学。注重基本劳动习惯养成。低年级要注重健康行为习惯培养,让学生学习日常生活自理,感知劳动乐趣,知道人人都要劳动。中高年级注重围绕卫生、劳动习惯养成,让学生做好个人清洁卫生,主动分担家务,适当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体会劳动光荣。

  (三)中学。初中要注重围绕增加劳动知识、技能,让学生自觉承担家务劳动,参与社区服务,开展职业体验教育,培养职业兴趣,适当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初步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职业意识。普通高中注重围绕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熟练掌握一定劳动技能,适当开展职业训练,具备应对和处置常见劳动安全事故的基本技能,增强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责任感。

  (四)职业院校。围绕增强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以日常生活劳动、校内外公益服务劳动、真实的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结合专业特点,运用专业技能,依托实习实训,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劳模工匠进校园”等活动,积极投身工艺升级、技术革新、发明创造等,增强职业荣誉感,培育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立志成为扎根生产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五)普通高等学校。注重创造性劳动锻炼,组织学生结合学科专业开展创新创业、勤工俭学、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实习实训等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培育良好的职业道德,提升创新创造和就业创业能力,具有扎根基层、成才报国的远大志向和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

  三、系统有效实施劳动教育

  (一)规范设置劳动教育课程。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将劳动教育贯穿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教材体系。建设并不断完善中小学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每周不少于1课时。职业院校要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设围绕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方面的专题必修课,不少于16学时。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结合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开设实践体验性劳动教育课程,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根据需要编写劳动实践指导手册,明确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的具体指引。鼓励各区、各级各类学校和劳动实践基地开发地方和校本劳动教育特色课程。要促进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在思政课、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的培养,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学生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职业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劳动素养。在综合实践活动、创新创客教育等其他学科教学和共青团、少先队组织活动及学生会活动时也应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大中小学要设立劳动教育教学改革试点项目。

  (二)扎实开展校内劳动实践。小学低中年级要以校园劳动为主,小学高年级和中学要注重在校园劳动的基础上适当向社会劳动实践拓展,高等学校要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逐步向创造性劳动实践拓展。大中小学要科学设计校内劳动项目,制定劳动公约、每日劳动常规任务单及学期劳动任务单,明确每周校内劳动实践时间,组织校园卫生保洁、绿化美化、图书整理等集体劳动,深入开展生活垃圾分类。高等学校要组织学生结合专业学习,开展助研助管助教、勤工俭学等劳动实践,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活动。

  (三)推进校园劳动文化建设。将每年5月设为全市“学生劳动教育月”,积极组织开展劳动宣传教育和劳动实践活动,广泛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社团活动、班队会、劳模报告会、手工劳技展演等。学校要结合学雷锋纪念日、植树节、劳动节、志愿者日等重要节假日开展劳动主题教育。以集体劳动为主,根据实际设立校园劳动月、劳动周、劳动日。开展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科学家等先进人物进校园活动,组织劳动文化讲堂。结合办学传统和学生特点,加强学校环境建设,弘扬生活垃圾分类新时尚,开展劳动技能和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培育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校园劳动文化。

  (四)坚持日常家庭劳动教育。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孩子成长观和成才观,当好孩子劳动教育的“第一任教师”,鼓励并“手把手”教会孩子家务劳动,每年学会1—2项生活技能;注重言传身教,培育优良家风,培养孩子生活自理意识和能力,主动承担家务劳动,参与家庭事务管理;引导孩子开展孝亲敬老爱幼劳动,与孩子一起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学校要注重家庭教育指导,明确学生家庭劳动时间,合理布置家庭劳动作业,建立家务劳动清单。鼓励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和社区等组织开展学生生活技能展示活动。学生家务劳动等情况要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五)开展多样化校外劳动实践。社会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各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协调有关劳动教育资源,支持学校组织学生深入田间、工厂等,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与普通劳动者一起经历劳动过程,体认劳动创造价值。鼓励高新企业、科研院所、新兴工业园区等履行社会责任,为学生体验现代科技条件下劳动实践新形态、新方式提供支持。学校要统筹利用各方资源,组织学生深入城乡社区、福利院和公共场所等开展公益劳动和志愿服务。

  (六)落实劳动素养评价。学校和有关单位要客观记录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情况,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建立公示、审核制度,确保记录客观真实。研究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指标。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要在学校招生自主测试环节强化实践操作能力评价。

  四、持续扩充劳动教育资源

  (一)丰富校内资源。进一步完善学校建设标准,逐步建好配齐劳动实践实训基地。中小学要进一步挖掘校内日常学习、生活等场所的劳动教育价值,充分利用或开设种养植园、劳技室、实验室、课程基地、综合实践基地等条件,丰富和优化校内劳动教育资源。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等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同时依托实习实训场所建立职业体验中心,为中小学生提供服务。普通高等学校要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和社会服务功能,利用工程训练中心、众创空间、创新实验室等平台,积极建设智慧型和创造性劳动实践基地。各级各类学校要将劳动教育根植于学生日常校园活动,丰富劳动教育场景,设置学生可以胜任的校内劳动岗位。高等院校增设勤工助学岗位,加大勤工俭学经费投入。

  (二)拓展校外资源。加强家庭资源的整合与运用,充分利用全市现有校外综合实践实训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或营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匠学院、劳模创新工作室等,搭建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公益劳动平台,扩大校外劳动教育资源。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安排岗位接纳学生实习实训。鼓励支持规模以上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建设具有现代科技水平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支持各区结合文化传承、文旅融创、特色小镇、智慧农业、美丽乡村、文明实践等项目载体,以灵活多元的方式开展劳动实践,形成行业特点、地域特色。市、区两级每3年认定一批“农业+”“旅游+”“工业+”“文化+”“科技+”“生态+”“制造业+”“建筑业+”“金融+”“信息+”等行业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并动态调整。

  (三)完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建立以区为主统筹规划配置中小学劳动教育资源机制。鼓励各区开展城乡学校之间的劳动教育结对试点探索,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实现资源互补、优势互补。鼓励各高等职业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家政、烹饪、手工、木工、种养、物品维修、非遗、志愿服务等适合中小学生参与性学习的生产、服务性劳动实践类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积极承接中小学生劳动实践教育活动,创建省、市两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基地。建立“劳模工匠进校园”常态化工作机制,组织研发优质课程,充实劳动教学资源,促进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劳动教育信息共享和资源对接。

  五、配齐建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

  (一)配齐配足劳动教育教师。采取多种措施,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为学校配备必要的劳动教育专任教师。建立劳动课教师特聘制度,鼓励聘请当地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相关行业专业人士、劳动模范、企业师傅、优秀家长等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设置荣誉教师岗、实践导师岗,多渠道配备兼职教师。充分发挥教职员工特别是班主任、辅导员作用,动员少先队、共青团、党支部及学生社团、家长委员会及社会志愿者等力量,合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二)提高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建立市—区—镇(街道)—校劳动教育四级研究体系,研究制定不同学段劳动教育教师岗位职责和专业标准。强化每一位教师参与劳动教育责任,增强意识,明确任务,与所教课程融合实施。市、区两级教师发展中心要开展劳动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将劳动安全教育等纳入培养培训课程。实施劳动教育课程教师专项培训。将劳动教育纳入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教学大赛内容。

  (三)建立劳动教育教师激励机制。将劳动教育履职情况纳入教师职务评聘和教育教学考核内容。建立健全劳动教育专任教师工作考核体系,完善工作绩效评价标准、职称评定办法,保障劳动课教师在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优评先、专业发展等方面与其他专任教师享受同等待遇。开展劳动教育学科的教师职称评审,保障劳动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和晋升权利。

  六、切实加强劳动教育支撑保障

  (一)健全劳动教育协同落实机制。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推进、教育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劳动教育工作机制。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劳动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因地制宜出台推进劳动教育的实施办法,加强对劳动教育工作的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协作。教育部门负责指导大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宣传部门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典型经验新闻报道,营造舆论氛围;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在产教融合工作中推进劳动教育;科技、工业和信息化、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文化和旅游等部门负责支持劳动教育资源建设;民政部门负责配合教育部门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劳动教育;财政部门负责配合教育部门安排劳动教育相关经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和技工院校劳动教育指导工作;工会、共青团、妇联等负责组织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等劳动教育活动。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作为劳动教育第一责任人,要加强对本校劳动教育的组织领导。

  (二)保障劳动教育经费投入。以区为主加大政府对中小学劳动教育经费投入的统筹力度,通过多种形式筹措资金,加强学校劳动教育设施标准化建设,健全器材、耗材补充机制。学校要将劳动教育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可按照规定统筹安排公用经费等资金开展劳动教育。加强经费监管,确保专款专用,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吸引社会力量提供劳动教育服务。

  (三)完善安全防控机制。建立政府负责、社会协同、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劳动教育安全管控机制。建立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劳动教育风险分散机制,学校要统一购买校方责任险,鼓励学校购买其他相关商业保险,为劳动教育正常开展提供风险保障。学校要加强劳动安全教育、演练及实训,切实提高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要根据学生学段特点、性别差异和体能状况,选择合适的劳动教育项目,适度安排劳动强度、时长,合理设计劳动任务及场所设施,科学评估劳动实践的安全风险,认真排查和清除辐射、疾病传染等安全隐患,在场所设施选择、材料选用、工具设备和防护用品使用、活动流程等方面制定安全、科学的操作规范,强化对劳动岗位的管理,明确各方责任,防患于未然。制定劳动实践活动风险防控预案,完善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

  (四)建立督导检查监测机制。把劳动教育纳入教育督导体系,完善督导办法,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保障劳动教育情况进行督导。将教育系统和学校劳动教育人员配置、资金投入、基地建设、制度健全、课程开设、活动开展以及学生劳动教育工作成效等方面内容作为重点督导内容。督导结果向社会公开,作为衡量区域教育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作为对被督导部门和学校及其主要负责人考核奖惩的依据。鼓励国有企业将支持教育部门开展学生劳动教育作为履行社会责任事项。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学生评优评先、毕业升学的重要参考或依据。开展劳动教育质量评估监测,为改进劳动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五)强化科学研究和宣传引导。全市各级中小学教研机构要配备专(兼)职劳动教育教研员,组织开展专题教研、区域教研、网络教研,通过协同创新、校际联动、区域推进等方式,提高劳动教育整体实施水平。在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构、课程资源开发、学科渗透融合、教学方法改进、评价机制完善等方面设立专项课题,开展深入研究,不断提高劳动教育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广泛深入宣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弘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主旋律。创建一批劳动教育特色学校。组织开展劳动教育经验交流和成果展示活动,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劳动教育的浓厚氛围。


佛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1月24日    

佛府办〔2021〕16号-d.png

一图解读

部门解读

视频解读

媒体 | 发布会解读

原文地址

访谈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