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来源:佛山市发展和改革局 发布时间:2003-12-03 10:01:41 字号: 分享至:

2001年3月2日佛山市第十一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佛山市计划委员会


  "十五"时期是我市"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编制"十五"计划对促进我市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发展环境与现实基础

    (一)国际国内经济环境
  国际方面: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见端倪。以跨国公司全球购并为主要特征的结构调整和产业重组规模空前,国际分工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我国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我市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新的发展机遇。
国内方面:国家实施扩大内需的政策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将为我市企业发展和产品市场开拓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国家加大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力度,积极培育资本市场,将有利于我市加快企业改革步伐、企业资本结构优化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我市地处珠三角腹地,紧靠广州,毗邻港澳,为进一步促进我市与穗港澳经济技术合作和优势互补提供了广阔的领域。但是,国内供需条件已发生根本性变化,买方市场已呈常态,我市经济不可能象过去那样高速增长。国内全方位开放,新的区域经济格局形成,我市经济发展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二)现实基础和面临问题
  "九五"期间,我市抓住机遇,加快改革和调整结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一时期,是我市经济增长速度较为平稳、经济总量实际增长最大、结构调整效果明显、各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的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完成"九五"计划所确定的主要目标。
  1、经济稳定增长。到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948.37亿元,平均每年递增13.1%(绝对值按当年价计,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下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8665元,平均每年增长11.6%;农业总产值127.56亿元,平均每年递增6.9%;工业总产值2036.54亿元,平均每年递增14.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7.55亿元,平均每年递增10.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9.53亿元,平均每年递增18.4%;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796.8亿元。
  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大产业增加值比重由1995年的8.9∶55.9∶35.2调整为2000年的6.9∶52.6∶40.5。"九五"期间,第一产业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和渔业的比例由1995年的34.1∶0.2∶25.7∶1.6∶38.4调整为2000年的35.3∶0.2∶20.2∶0.8∶43.5;在种植业中,粮食作物产值比重下降较大,经济作物和蔬菜瓜果类产值比重有所上升。第二产业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并重,大力调整工业结构。2000年,我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15%。第三产业在继续拓宽商贸、交通邮电、房地产等传统产业的同时,积极培育和发展旅游业、信息服务业、社区服务业、中介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等新兴行业。第三产业增加值以年均13.9%速度增长。
  3、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进程成效显著。至2000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3697.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84.3公里,一级公路671.3公里,公路密度达97公里/百平方公里。电话普及率(含移动电话)达69部/百人,信息化综合指数48%。发电机装机容量232万千瓦。"九五"期间水利建设累计投入24.04亿元,比"八五"时期增长78.9%。城市化水平达到53.8%。
  4、各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有经济布局和比重实现初步调整,八成以上国有集体企业完成了转制。建立起比较完善配套的市场体系。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2000年养老、失业保险参保率达98%。农村改革、医疗改革、公有住房改革、审批制度改革、公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公务员分配制度改革、企业领导干部管理方式改革稳步推进。
  5、对外开放上了一个新水平。到2000年,出口总值57.4亿美元,平均每年递增10%。机电产品出口比重由1995年30.3%提高到2000年的51.4%。"九五"期间,实际利用外资累计55.4亿美元,外国直接投资的实际利用外资比重比"八五"期间提高18.2个百分点。
  6、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迅速。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同步发展。初步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200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10亿元,比1995年年均递增27.6%。全市基本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2000年,适龄青年高等教育在学学生比重为32.1%。实现城乡初级卫生保健,卫生资源总体水平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平均预期寿命75岁。城市环境质量有所提高,环境综合指数达78.45分。人口增长幅度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52‰。
  7、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2000年,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收入127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76元,分别比1995年增长33%和31.9%,五年平均递增5.9%和5.7%。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3.7万元,比1995年增长1.4倍。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2.3平方米,比1995年增加7平方米。

    "十五"时期,我市面临以下突出矛盾和问题:
  1、经济结构尚需大力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比较缓慢,传统产业升级难度较大。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和水平不高,信息化进程有待加快。 
  2、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企业创新能力不够强,对高新技术和传统产业的关键技术投入不足,高新技术企业比重不高。高层次人才缺乏,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占专业性技术人员比重偏低。人才队伍建设的市场机制发育缓慢。
  3、体制改革滞后社会经济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有待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任务十分艰巨。政府职能转变还存在薄弱环节,软环境建设亟待加强。
  4、环境保护压力加大。环境污染仍较突出,环保投入不足,生态环境建设滞后。城镇的规划与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5、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下岗、失业人数增加,结构性失业问题突出。下岗人员的技能素质普遍偏低,再就业难度较大。 

    二、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十五"时期,是我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根据党的十五大、省第八次党代会和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经济特区和珠江三角洲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部署,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实现"市场经济体制、经济结构、对外开放、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六个新突破的要求,结合佛山市的实际,提出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发展为主题,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总目标统揽全局,实?quot;外向带动"、"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优化结构,改善环境,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奋斗目标
  1、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十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9%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7.5%;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0.5%;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10.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递增9%。
  2、经济结构得到提高优化。至2005年,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6∶46∶48;公有制经济实现战略性调整,非公有制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城市化水平57.5%。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形成现代企业制度,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和健全的法治体系。
  4、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十五"期间,出口年均递增5%;招商引资的力度加大,利用外资的质量提高,实际利用外资五年累计33亿美元,年均6.6亿美元。
  5、科技推动作用明显增强。科技进步对工业和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45%;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20%以上;信息化综合指数61%。
  6、环境进一步优化。至2005年,环境综合指数达到87分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平方米以上;依法管理社会各项事务,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7、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至2005年,在岗职工年均工资收入年均增长5.5%;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3%;恩格尔系数为38%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4‰以内;平均预期寿命75岁以上;适龄青年高等教育在学学生比重35.5%;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9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左右。
  8、部分地区基本实现现代化。加快我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步伐。至2005年,顺德、南海基本实现现代化。

    三、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按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利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的思路,继续加强第一产业,优化提高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全面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继续加强第一产业
  1、优化农业产品结构。种植业在有计划调减粮食播种面积的同时,继续发展优质大米和玉米。扩大蔬菜、优质水果、花卉、园艺和传统特产的生产规模,引进名优新产品。水产业要稳定四大家鱼养殖,控制鳗鱼养殖规模,开发试养新优品种,推广多品种混养、多组合套养、反季节上市、鱼畜结合的养殖模式。畜牧业要大力发展草食动物,增加优质瘦肉型猪和优质家禽养殖。 
  2、利用各种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引进国内外先进又适宜我市资源条件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加以消化吸收,开发高附加值的特色产品。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尽快建立和完善名优产品标准体系,实施名牌战略。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农业科技(知识)型的企业和中介组织。
  3、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选准和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市场前景好的主导产业和产品,建立一批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做到合理布局、规模经营。重点建设南海、三水、高明、迳口华侨经济区蔬菜和畜禽生产基地;以顺德陈村花卉世界为中心和以南海松岗为中心的花卉生产基地;顺德、南海优质鱼养殖基地。建立和扶持一批各具特色的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健全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和利用南海作为广东省农产品批发中心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以批发市场为龙头,带动农户直接走向大市场。   (二)优化提高第二产业
  1、壮大电子信息、工业及家用电器、塑料制品及食品饮料四大支柱产业
  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发展电子通讯产品、嵌入式信息设备、新型元器件、数字多媒体广播(DMB)相关设备及以彩色显像管为主的显示器件。抓好光信息产品的扩能改造,开发下游产品和相关产品。
  工业及家用电器产业。扩大先进工业电器和电工器材的生产,推动制造技术和产品向精密化、高效化和智能化发展。提高工业电器的成套供应水平,使电气制造业成为新的骨干产业。完善家电产品系列。广泛应用微电子技术,开发出更多高档、绿色智能产品。利用名牌优势,加大大集团的扩张力度,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塑料制品产业。在加快塑料薄膜、人造革和塑料编织复合制品的花色、品种开发的同时,努力开拓新的生产门类,发展特种塑料型材、铝塑复合管材、抗紫外线板材和PVC发泡装饰型材等塑料建材产品。
  食品饮料产业。推动骨干企业通过技改扩能和低成本扩张,扩大主产品的生产规模。重点发展新型保健食品、速冻食品、绿色食品、名优调味品和酒类、食品基础原料和辅料以及运动饮料、保健饮品。 
  2、改造提高陶瓷及其他建材、纺织服装、中药制造三大传统产业
  陶瓷及其他建材产业。以创名牌为中心,以提高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和一致性为目标,积极改造生产工艺,不断提高建筑卫生陶瓷产品的档次和水平。大力发展特种陶瓷和新型陶瓷材料。积极推进陶瓷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其他建材行业重点发展玻璃深加工产品、高强及高性能混凝土、新型高档金属和非金属装饰材料和高档铜铝型材。
  纺织服装产业。加快设备更新改造,完善设备配套,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大力开发差别化纤维、功能纤维、高档面料、高档时装、装饰和产业用纺织品。提高印染后整理水平。骨干服装厂要增大发外加工量,力争成为设计中心和销售中心。
  中药制造业。改善生产环境和条件,完成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改造任务。加大开发和宣传新产品力度,努力培育新的拳头产品。推动剂型和工艺改革,大力发展固体汤剂生产,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加强专利注册申请力度,保护知识产权。 
  3、培育信息技术、新材料和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
  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计算机软件、计算机应用系统、数字多媒体广播(DMB)系统。
  新材料产业。发展新型高分子材料、先进复合材料、新型陶瓷材料、纳米技术材料和精细化工。
  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发展数码光盘、数码相机等数码光学产品,瓷砖分捡线等生产设备,医疗影像系统等医疗设备。积极参与广东"光谷"的建设。
  4、限制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产业发展。限制发展污染重、耗能大、技术含量低的产业。对现有污染耗能型企业分类制定整改计划,特别是陶瓷、印染、水泥等行业中一些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生产工艺落后的企业,逐步实行停产、关闭。

    (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1、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构筑物流运输和物流信息两大平台,加速运输业发展,加快物流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建设和完善一批有特色的专业市场。重点搞好佛山陶瓷市场、汽车市场、顺德花卉市场、家具市场、南海纺织品市场、有色金属市场等大型专业市场建设,以物流信息网络带动专业市场,提高物流商品运作方式的现代化程度。发展商品配送、电子商务、信贷消费等新型的营销方式以及连锁店、超级市场、仓储式商场、专卖店、便利店和网上商店等新型的零售业态。 
  2、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在继续抓好邮电通信服务业的基础上,重点推广电子商务的应用和网络的各项增值服务,大力开展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网络广告、家庭娱乐和视频点播等服务。至2005年,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13%,成为我市经济支柱产业。
  3、突出抓好旅游业。依托历史文化名城、现代工商业城市、著名侨乡和广泛的经济联系等优势,充分利用优越的区位条件和已经形成的基础设施及商务旅游基础,建设形成一批高品位的旅游景点和旅游线路。采用多种宣传方式和手段,加大旅游市场促销力度,提升优秀旅游城市形象,吸引更多游客。充分发挥陶瓷、花卉、家具、童装等优特产品的优势,积极组织和开展商品博览等大型商贸旅游活动,加快旅游业蓬勃发展。
  4、加快发展各类中介和社区服务业。发展法律、会计、审计、科技、租赁、信息、广告、资产评估等中介服务业。全面推进面向社区的养老、家政、保健、特种护理等社区服务业的发展,强化街、居服务管理职能,加快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的社会化。
  5、促进房地产业发展。重点发展经济适用、环境优美的商品住宅,适当开发一些名牌中高档住宅小区。发展房地产二级市场和房产按揭业务,盘活房地产业。规范发展房地产物业管理,佛山市区和各市中心城区大部分居民住宅基本实行专业化、社会化物业管理。
  6、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业。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不断提高金融服务功能和融资能力,加强地方金融机构规范化管理。开辟和扩大城乡保险业务,发展证券市场,充分发挥金融保险业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7、大力发展非义务教育。对内对外开放教育市场,制定和实施社会办学的市场准入规则,鼓励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和外资创办、合办各类教育机构。建立股份制、合作制和私有制等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教育产权新体制。

    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十五"时期我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完善和提高公路网、电网、港口和水利设施,加快信息网、气网和快速轨道交通的建设,初步实现基础设施现代化。

    (一)完善和配套公路网络建设
  重点建设谢边枢纽立交桥、雅瑶枢纽立交桥、新澜石大桥、佛陈公路扩宽项目以及迳口华侨经济区主干公路,南海东西一线和二线、南北四线和五线,顺德碧桂路高速化改造、广珠西线高速公路广州至碧江段、顺番公路,三水碧云路、金白大道二期,高明广高线对川-迳尾、高明西江二桥等项目。积极筹建佛山市区新的过境公路。努力推动珠江二环高速公路网络建设。   (二)加快天然气(LNG)接入网建设
  配合广东省天然气(LNG)项目工程的实施,做好我市城市输配管网建设。新建天然气接收门站。逐步实现城市管道燃气由液化石油气向天然气转换。

    (三)完善电网结构
  提高电网整体水平。重点加快500KV主网建设,提高200KV主变容量,调整、完善110KV网络,将佛山电网建成供电能力充足,安全、可靠、经济和灵活的一流电网。1、500KV电网建设:2003年建成佛山第二座500KV变电站,2003年左右开始进行第三座500KV变电站建设。2、220KV电网建设:扩建220KV紫洞变电站和建设佛山沙口、顺德北水、高明河江、南海仙溪等13项输变电工程。3、调整完善110KV电网结构。

    (四)完善港口建设
  重点建设三山港一期第三阶段工程、九江港一期、高明西江联运码头、佛山新港二期等工程。"十五"期间,新增泊位9个,改造泊位2个,增加吞吐能力360万吨。

    (五)积极配合全省快速轨道交通网络和城市分质供水网络建设 
  按照全省统一规划,结合本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积极建设我市自来水分质供水管网和广州至佛山快速轨道交通项目。

    (六)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十五"期间计划投入35.4亿元。完成36条万亩以上堤围安全达标(提高一级标准)加固,122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新建、扩建、改造电排站74宗,整治主干排灌河涌1000公里,加快城镇围内排渍系统建设。重点达标加固项目工程是樵桑联围、佛山大堤、高明十三围(西江干堤)和三水瑞岗围。

    五、促进科教兴市

    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科技发展规律的新机制。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大力发展教育。

    (一)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
  1、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办好国家、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和行业技术工程服务中心。推动重点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强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并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发挥专利制度的作用。同时,积极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建设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重点建设DMB产业基地、信息和软件产业生产基地、光机电一体化生产基地、生物工程生产基地和新材料生产基地。抓好佛山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创业服务体系,理顺管理体制,使其成为技术创新、成果孵化、科技产品出口的重要基地。精心组织实施国家、省、市级科技攻关计划、火炬计划和重点新产品计划。开展创建技术创新示范工程活动,争取成为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市。鼓励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密切的关系,建立产学研联合企业和基地。
  2、建立技术创新投资机制。促进企业成为科技开发投入主体。一般工业企业的开发经费占当年销售收入的比例不少于1%;大型企业提取的研究开发费用占销费收入比重达2~3%,有条件的要达到5%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创新优势企业要达3%以上。确保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科技投入占一般地方可支配财力3%以上。完善科技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提高使用效益。探索多渠道民间融资方式,建立科技风险投资和贷款担保机制。支持企业在"创业板市场"上市筹集资金。
  3、完善人才资源开发体系。充分发挥佛山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的作用,为企业输入急需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国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以多种方式来佛山施展才华,鼓励以个人的科研成果、专利、专有技术等知识产权作投资股本,兴办科技型企业等。深化科技人员劳动分配制度改革,制定科技人员所拥有的科技成果、专有技术等作价入股的具体操作办法,允许和鼓励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制定"优秀人才培养工程"方案,以市政府投入资金为主,加强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管理人才的培养。

    (二)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1、构建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巩固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2005年全市80%以上地区实现高标准高质量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5%以上。调整优化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在农村初步建立起农、科、教相互沟通,普教、职教、成教协调发展的农村教育网络。加快发展高等教育,争取国内外名牌高等院校与我市联合办学。办好佛山科技学院、佛山职业技术学院、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南海学院、广东商学院三水校区。加强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形成职前和职后不同教育培训系统相互贯通,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多样化培训并重的终身教育体系。 
  2、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多元化的教育投资体系和办学形式。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大力推进非义务教育产业发展,鼓励社会投资办学。加强社会办学的管理与监督,确保教学质量。实施教育保险和助学贷款制度。完善"分级办学,分级管?quot;体制,构建现代学校内部管理制度。
  3、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认真执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教育现代化统揽全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树立现代开放的教育理念,革新教育技术手段、成绩评价体系和学习制度。推进规模办学。加快学校的配套设备、设施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建成覆盖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电子信息网络,积极探索新的办学、教学模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发挥我市港澳台侨胞众多、联系密切的优势,抓住我国加入WTO的机遇,在法律法规、市场准入、知识产权、人才等方面,积极做好应对准备,扩大出口,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促进全市经济增长。

    (一)千方百计扩大出口
  1、优化出口产品和市场结构。继续巩固轻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产品的出口,重点发展机电产品出口,大力开发和培育高新技术产品及名牌产品出凇V?005年,机电产品出口比重达6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达20%。巩固港、澳、台和东南亚市场,重点发展北美、西欧和日本市场,大力拓展南亚、非洲和中东市场,积极探索开拓南美、东欧及独联体市场。2005年远洋出口贸易比重达65%(海关统计口径)。
  2、发展大宗产品生产出口基地。以现有骨干企业为基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引进外资和技术,建立和形成若干个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出口基地,扩大出口规模。 
  3、实施贸易方式多元化。用足用好国家发展加工贸易的政策,促进加工贸易发展。积极稳妥地拓展境外加工贸易,重点拓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纺织服装、轻工、陶瓷建材、家电等行业,在境外投资设厂,带动设备、原材料、半成品出口。推行代理制,开展工贸、科贸、科工贸合作,推动建立相互结合、优势互补的代理进出口业务关系。
  4、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经营管理体制。全面推动各类经济实体发展出口商品生产和开拓国际市场,尤其是发展更多的非公有制企业成为出口企业。完成进出口权审批制向登记制过渡。按国际惯例办事,掌握和运用WTO运行规则。

    (二)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
  1、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结构。推动利用外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吸引跨国公司投资设立科研中心和技术开发中心。继续引进外资和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抓住加入WTO的机遇,促进我市服务贸易业利用外资有新突破。
  2、改进招商引资方式。招商重点放在吸引国际大财团、跨国公司上,以引进技术水平高、产品附加值高和市场占有率高的大项目为主。在继续搞好大型综合性招商洽谈会的同时,更多地采用网上招商、中介代理招商、小分队、专业队招商和行业主题招商。继续做好以商引商工作。 
  3、拓宽利用外资渠道。吸引跨国公司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制,选择有国际销售网络的国外经销商为合作对象,探索组建中外合资的外贸企业。进一步探索利用BOT(建设-营运-移交)、境外企业带资承包工程方式。利用现有运营项目和项目收益权对外引资等方式,加快我市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境外发行股票,从国际资本市场融资。
  4、改善投资软环境。简化审批程序,规范收费管理制度,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

    七、推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促进资源合理利用,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努力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到2005年,总人口356万人左右;空气污染指数小于65;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96%以上,地面水水质达标率100%。

    (一)加强人口管理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和《广东省计划生育条例》,推进属地化管理,完善人口与计生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坚持"三为主"工作方针,建立健全基层工作机构和服务网络。进一步加大综合治理人口与计生工作力度,加强农村、城镇个体户和外来流动人口计生管理,确保人口和计划生育控制目标实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二)加强环境保护和建设
    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目标,加快实施"碧水、蓝天、绿树"工程。建设一批园林化城镇、园林化学校、园林化村庄,推进城镇公共绿地建设。重点整治空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和噪声污染问题。抓紧汾江河、三水西南涌等河流综合整治。抓好重点污染企业的治理,逐个企业落实总量控制和削减目标,完善机动车尾气检测和治理,大力发展环保型公共交通,限制摩托车发展,加强饮食店档的油烟治理,并加快油改气步伐。抓好沙口发电厂油改气等33项废气治理工程。加快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佛山市鲤鱼沙工业废水处理厂、佛山第二污水处理厂、顺德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南海平洲污水处理厂、三水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高明污水处理厂等一批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加强对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重点建设佛山市垃圾卫生填埋场、南海环保电厂。加强对固定噪声源和流动噪声源的综合治理,使城市环境噪声达到国家相应适用区标准。

    (三)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
  抓紧制定和实施生态环境规划,促进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坚决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法定效力,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切实保护耕地,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实行占一补一原则,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建设好水源保护区,切实保护水资源,特别是西江、北江等饮用水源。加强城市供水和节水管理。扩大造林绿化覆盖面,加强生态公益林体系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八、加快信息化进程 
  围绕建设"信息市"的战略目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现代化,以信息技术应用为重点,以建设信息应用系统为突破口,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为核心,以信息法规管理制度为保障,有选择地发展适合我市的电子信息产业,建成高速宽带网络平台,实现网络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到2005年,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16%。

    (一)提高和壮大信息产业

积极参与信息产业的国际分工,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信息龙头企业,整合市内资源,提高和壮大信息产业规模和实力。大力引入光电子信息技术和数码信息技术,加快电子信息产品研制开发,促进电子信息产品升级和扩能。建成全国最大的光盘生产基地和全国首个数码多媒体广播产业基地。加快信息家电开发,提高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产品比重。加快软件和系统集成业发展,大力扶持南海狮山信息产业园建设。

    (二)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原则,构筑大网络,推进信息网络向综合化、宽带化和智能化发展。加快以IP网络为主导的宽带传输网建设,进一步提高全市信息交换能力。抓好电信网、广电网、移动通信网、DMB网等一批骨干网络建设,促进通讯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的融合与互通。在完善公共信息网站建设的基础上,依托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富有特色的专业网站。组建各专业类高性能信息处理中心,开发建设各类数据库。

    (三)全面推进经济信息化
  积极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艺和传统技术,推动传统产业创新和升级,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大力普及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管理,建立企业决策支持系统,提高企业决策能力、设计能力和管理水平。在农业产供销、技工贸各环节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建立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建设具有行业特征或企业特色的商务网站,拓展企业市场空间和销售渠道,实现商务运营电子化。

    (四)加快社会信息化进程
  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进一步完善政府网络和公共网络建设,提高政府行政管理、社会公共服务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程度。大力推进政府机关、企业和家庭上网工程,推广网上购物、网上教育、网上医疗、网上支付等,面向消费者,提供多方位的信息产品和网络服务。建立健全包括金融、贸易、科技、交通、物价、房地产、物资供应等专业信息市场网络体系,提高社会事业的信息化水平。

    九、加速城市化进程

    建立以区域中心城市为骨干,以小城镇为依托,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协调发展、各具特色的城镇体系。

    (一)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
  在强化佛山市区区域中心地位和作用的同时,抓好各市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根据省发展壮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要求,各地在修编本地区城市总体规划的同时,明确定位,优化功能,提高品位,增强区域中心城市的凝聚和辐射能力。注意与周边城市规划相衔接,尽量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

    (二)加快小城镇发展
  把发展小城镇作为推进我市城市化的重要战略措施。按照区域协调发展要求,根据小城镇发展实际,在全市范围内选择10个左右具有区位优势、产业优势、规模优势的中心城镇,优先发展。小城镇发展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功能分区,处理好城镇发展与产业发展、经济布局、资源和环境保护以及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积极组织和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和工业小区聚集。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对行政镇进行合理调整和重组。

    (三)建立城镇建设投融资新机制
  加大政府对城市建设的投入,按规定收取的各项城建税费全部用于城镇建设和管理,提高出让土地资金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比例。鼓励和引导外资和民间资金投资城市基础设施、教育和各种民政社会福利事业。市政公用设施部分实行有偿使用。

    (四)改革户籍制度
  按照国家户籍政策规定,结合本地实际,做好户籍制度改革。

    十、深化体制改革

    "十五"期间,我市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深化企业改革
  以优质企业和名牌产品为龙头,通过改组、改造、资产出让、资产划拨、增资扩股、收购兼并等多种形式进行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支持优势企业走向资本市场,上市筹集资金发展壮大。上市公司充分利用其资本扩张能力,以兼并、收购等营运手段,带动一批非上市企业成长。通过采用兼并、改制、拍卖等灵活措施,多形式、多渠道放开中小企业。
    进一步完善以产权为纽带、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体系。推进国有企业领导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稳步推行经营者年薪制或持股经营,试行期权和红股奖励。建立和完善向国有独资和控股企业派驻财务总监、国有产权代表重大情况报告制度、按产权关系逐级建立企业资产经营责任和考核奖惩制度。积极引导各类型、各种所有制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二)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国有资本要向国民经济的关键领域和重要行业集中。政府的投资主要集中在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把发展非公有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公平竞争环境,鼓励和引导非公有经济健康发展。支持和鼓励非公有经济投资改造国有企业,对非公有经济参股一般竞争性行业国有企业,股权比例不作限制。切实保护非公有经济的合法权益。

    (三)推进区域建制改革
  按照布局合理、规模适宜、资源优势互补原则,积极实行区域建制改革,推进区域重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健全和完善城市行政管理体制。推进街道办事处体制改革,以城市管理作为中心任务,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离。通过户籍制度和行政建制等改革,逐步把"城中村"和位于城乡结合部的村,从村级建制改为居委会建制。

    (四)建立社区建设管理体制
  按照互联、互动、互助和资源共享原则,积极探索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相适应的社区建设管理体制。进一步明晰市、区政府职能,理顺条块关系,使政府管理重心下移,回归政府职能和社会职能,激活社区资源。以街道、居委会为依托,以发展社区服务为龙头,强化社区服务管理功能,把离退休人员、失业人员、外来流动人员、计划生育等社会职能纳入社区管理,建设方便、快捷的社区居民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强化居民的社区意识,推动广大居民群众支持和参与社区建设,促进社区建设的发展。

    (五)建立廉洁高效行政管理体系

    政府要加强对全社会的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对一般性竞争性项目,逐步取消政府审批;对必须审批的基础性、公益性项目及重大项目,简化审批手续,公开审批规程。加强对宏观经济运行的预测和监控。健全宏观调控下价格形成的市场机制,培育和发展要素市场。改革投融资体制,对经营性项目,实行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转变政府投资方式,通过招标投标、拍卖特许权等方式确定企业法人投资主体。完善项目法人责任制。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行政评议,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纪检、监察、各民主党派以及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建立重大决策咨询评价制度。

    十一、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和文明进步

    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拓宽就业渠道,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基本形成健全的法制体系,促进社会繁荣稳定和文明进步。

    (一)繁荣文化艺术事业
  发掘佛山传统历史文化与民间民俗艺术资源,组织创作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与时代气息和较高艺术价值的各个艺术门类的优秀作品,着重抓好文学艺术,尤其是舞台艺术精品的创作。以社区文化建设为龙头,全面开展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军营文化、广场文化、旅游文化等各种文化形态建设。加强各级文化设施建设,完善群众艺术(文化)馆的设施配备。加快公共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步伐,促进网上文献资源共享。依法管理和繁荣文化市场,加强对书报刊、电子出版物市场的管理,打击制造、生产、承印、出售色情、翻版、盗版非法出版物活动。搞好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做好文物保护工作,依托文物古迹资源优势,提炼文化主题,促进地方文化转化成文化旅游产品,形成文博旅游网络,培育和壮大以文博为龙头的文化产业。

    (二)完善医疗卫生体系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城乡居民医疗保健需要的医疗卫生服务、预防保健与卫生执法监督的卫生体系,保障全体公民都能享有基本医疗服务和卫生保健,提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需要的医疗卫生服务。到2005年,全市平均预期寿命75岁以上,国民健康主要指标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以国家、集体为主体,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办医模式,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体制以及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增加卫生事业投入,促进卫生事业现代化。

    (三)促进体育事业发展
  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大力开展以社区为重点的城市体育和以乡镇为重点的农村体育,重视发展传统、民间体育。调整完善和充实训练项目和设施,努力提高竞技体育总体水平和实力。深化体育改革,加快体育机制转换,促进体育法制化。发展体育产业,鼓励社会各行业和个人依法兴办体育产业。不断完善体育市场体系,促进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健身娱乐、体育技术培训、体育旅游、康复、咨询、体育用品等市场发展。加强体育场地建设,重点建设佛山市体育中心。

  (四)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
  确立优先保障劳动者就业和再就业的思想,拓宽就业渠道。在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中小型企业,适当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积极推行非全日制工、季节工、短期工、临时工以及弹性就业形式,鼓励和扶持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举办生产自救型经济实体,促进多种形式再就业。加强再就业技能培训,进一步提高劳动力技能水平。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加快全面实现就业市场化步伐。加强劳动保障法规建设和执法监督体系建设,巩固和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和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以建立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水平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和功能齐全、覆盖面广、规范透明的社会保障信息网络为方向,依法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提高基金收缴率。进一步调整财政预算支出结构,增加社会保障基金。加强社会保障体系法制建设,依法规范和管理社会保障工作。
    做好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工作,全面解决优抚对象的生活、住房、医疗难问题,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扶持,提供必要的基本生活、医疗等保障。保持"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五)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低收入者收入。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建立健全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规范社会分配秩序,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督和管理。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进一步拓宽消费领域,优化消费结构。在全面提高居民吃穿用消费水平的基础上,提高城乡居民住房和环境质量,加快培育住宅、汽车、信息等消费热点,拓展文化、旅游、保健、体育等消费领域,发展和完善消费信贷等新的消费方式。

    (六)健全民主法治制度 
  围绕实现依法行政、司法公正的目标,加大依法治市力度。加强公民民主与法制教育,提高公民民主法治意识,尤其是公务员的法治意识。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建立健全监督和管理制度,努力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推进廉政建设法制化。完善民主科学决策机制,实行政务和财务公开。加强社会综合治理,遏制"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依法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有效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坚持依法行政,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行政评议考核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司法机关和司法程序各环节的内部监督机制,实施错案责任追究制度。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权组织和自治组织建设,进一步理顺村民委员会各项管理体制,正确处理好自治与法制关系,把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提高到新的水平。

    (七)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干部群众,确立现代社会文明观。深入开展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国防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奋斗精神。加强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特别是青少年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继续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活动和军警民共建活动,引导群众确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全面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促进妇女儿童事业健康发展。积极发展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档案管理等事业。建立、健全适应人口老龄化要求的老龄事业发展机制。发挥防震减灾工作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作用。进一步建立健全国民经济动员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