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百年前是一家 罗氏代有闻人出

来源:珠江商报 发布时间:2018-09-19 15:04:00 字号: 分享至:

  【南门】鼻祖乃南雄珠玑罗雄洲

  大良南门罗氏族鼻祖是罗雄洲,宋高宗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避金难从南雄珠玑里迁徙落籍南海太艮村,即今大良是也。

  据南门罗氏族后人、现年近90高龄的顺德著名篆刻艺术大师罗子宪先生提供的资料显示:大良城南罗氏始祖为罗雄洲,名纲,原籍南雄府,保昌县、牛田坊沙水村珠玑巷人,其父为河南固始县令。为避金寇之难,于南宋从南雄迁到当时的南海太艮村小居城南,遂为大良城南罗氏之发端,今已传至三十世。族中字辈为“万世光显、子孙昌盛、文章华国、诗礼传家、惇宗豫厚、崇德象贤”。罗老先生说:“这个字辈以对联形式挂在罗家祠堂里,小时候经常背读,所以至今尚能脱口而出。”又说:“数十年前我的一位世伯严邦英曾为我们南门罗氏始祖写过一篇有二三百字的小文,文中说到我家罗氏始祖是雄洲公,南宋避战乱从南雄迁到大良,我把那篇小文刻在印身上,视为我之传家之宝。”

  据中区老街坊罗裕就先生提供的《顺德南门罗氏族谱》记载:“大宗图、始祖考、讳纲·号雄洲……司。原谱日:公南雄人宋高宗三十一年金人陷扬州次……耒居南海太艮,避金难也,是为我新路罗氏始祖。”又载:“宗参军,然豫章之后(人)”、“当高宗时,参军苗裔日纲。是为雄洲君,乃雄州珠玑巷人,绍兴末年避金难徙南海之太艮,又称为南海太艮人。”说明了南门罗氏始祖罗纲号雄洲是在宋高宗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从珠玑巷迁到南海太艮村,即现大良街道的罗雄洲先祖是从豫章(今河南省)迁徙到南雄珠玑巷的,是一位军队将领。

  清代《顺德县志》咸丰版载:“罗铸夫,号义隐。先是远祖有纲者,为铸夫五世祖。宋宣和初随父环令固,始家焉,称南雄珠玑里。南渡避乱,再迁南海之太艮,即今县城也。遂为邑城南罗氏鼻祖。”铸夫为雄洲公之第五世传孙,宋景定年(1260年)以明経应甲子科,省举第一的宋代举人。

  忆昔南门 罗氏大宗祠

  大良南门新路罗氏大宗祠,是为城南罗氏始祖大祠,原坐落于大良新路南约,今清晖园正门停车场南侧的翠怡阁地方。清末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大祠右侧设立大良南关罗氏家族小学堂,由于是由罗氏族绅人罗法堂主理,所以又称为大良法堂小学。解放初期的1951年,人民政府把法堂小学扩大至整个罗氏大祠,改名为大良镇第三小学。1958年称新路小学,搬到清晖园,原校址改作县机关幼儿园。

  祠堂面积接近20亩,外形似今北门罗氏大祠堂,祠堂正门顶上有醒目的“南门罗氏大宗祠”木屏牌匾,大门用优质洋杂木精做,中座为祭祖大殿堂,地面已成泥地,大良镇第三小学时作学校礼堂。笔者就读时曾在礼堂表演“六一”儿童节节目。斯大林逝世时的追悼会也在此礼堂举行,有张姓老师哭昏。

  祠堂坐西向东,紫气东来,如意吉祥,正门大地塘有工旌表石,地塘再出为新路涌,又称柳波涌,寓意以水为财,柳波涌绿柳成荫,河涌水清鱼跃,为大良明清年代的胜景。河涌两壁用优质粉红石精砌,古朴坚实如工艺。祠堂南边有百岁流芳牌坊,为皇帝赐建,显示罗氏家族有百岁老人。祠堂北面有平安里,祈望族人平安纳福。逾百岁的罗氏族第二十四传后人罗吴瑶珠长者说:“我的儿子罗裕华都80岁了,他是我城南罗族的第二十五传孙,他小时候读书开笔、满月开灯我都带他去大宗祠拜祖先,还带他去分太公猪肉。”

  现年70多岁的罗崇智先生是清代进士罗惇衍尚书的第五代后人,他最近对笔者述:我们祖上除了罗氏大宗祠外还有七世祠建在龙船壕(今华盖市场内)位置,八世祠在隔江大街旧凤城中学址,百岁流芳侧又是罗氏分支祠堂,1955年用作大良镇手工业劳动者协会,1959年做了中共大良镇党校。崇智胞弟崇流又补充说:新路罗氏大宗祠确实宏大,八十年代初期扩建清晖路时变成机关幼儿园,大祠才拆除了,新路又改称为清晖路了。

  【北门】 罗辉之爱上大良定居北门

  北门罗氏本原堂始祖是罗贵第三子罗辉之。据良溪《罗氏贵系源流》载:“罗贵祖原名以达,字天爵、号琴轩。生于宋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南雄府学贡生,赠吏部尚书授世袭锦衣卫之职。配金氏生五子,清、慎、辉、光、曦。”到建炎四年(1130年),因天灾地劫,粮食作物失收,加以人满之患(因北宋末年金兵追赶中原人,大量徙入珠玑巷),更增加了谋生的困难。因此,贵祖与同里诸姓相议,有志南迁,举公为首领,向州县申报,取得通关文献,于南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正月十六日率领三十六姓九十七家人,从珠玑巷起程,到同年四月十六日到达冈州大良都,古朗甲、朗底村。蒙龚应迏土人接应,会同赴县立籍缴引,蒙批准增立图甲,以定户籍,贵祖为吾罗氏南迁始迁之祖。

  《顺行北门罗氏族谱》载:“宗西鄂,出豫章者,宗参军,宋初豫章之苗有官始兴郡者,逐家于雄州沙水村珠玑巷”、“传至以达公者,生子讳辉之公,宋高宗建炎元年丁未(1127年),公推邵子易敉,知珠玑后有徒患,乃游南海郡忠义乡太艮村,见山川灵秀、爱而迟逗。绍兴四年(1134年)甲寅,偕三子及孙男妇十五人卜居凤山之阳,是为罗氏始迁之祖。”“罗氏成家大良洲头者遂环居县城拱北门焉。”

  据陈隶华《宋代居民罗贵南迁事件》载:罗贵祖籍呈报到始兴县的《告案迁徙词》的时间是绍兴元年(1131年)正月初五日,知县严统化批准申太府施行;转呈《告案给引词》到南雄府,并获得知府钟文述“准案给引、此照迫行”文书的时间是是年正月初十日到,正月十三日批准。

  《良溪贵系罗氏源流》又记载了绍兴元年(1131年)五月初十冈州知府李丛芳批词:“贡生罗贵等九十七人,既无过失,准迁移安插广州、冈州、大良都等处,方可准案,增图立甲、以定户籍。现辟处以结庐、辟地以种食,合应赋税办差粮毋违……绍兴元年五月初十。”“绍兴元年(1131年)八月十八日罗贵等凭知府批文落籍大良都古朗甲,朗底村,并充任新图第一甲里长,时年四十六岁……三男巨用十八岁……”

  “罗公辉之,字巨用,号始南,生于宋徽宗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授宣德郎。罗贵公第三子,迁居顺德大良城北门外。”

  明代大良北门本原堂罗氏族谱载:“吾祖、辉之公,自宋绍兴初年,南迁至今500年矣,而子姓敦睦,世无失德。”

  综上所述:以北门罗氏族谱为据,罗贵为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宋代珠玑里第一批南迁冈州大良都等地的始迁祖,罗辉之是罗贵的第三子,随父南移后于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定居于凤山之阳,即旧时所称的南海县太艮村北,现称的顺德大良北区,是大良北门的罗氏始祖。辉之精于易学,在定居太艮村北前曾于建炎元年(1127年)对太艮村进行考察,见山川灵秀,可耕可渔,逐定居于此,开枝散叶,人丁兴旺。罗贵早在冈州,即现在的新会、东莞一带发展,代有闻人。

  【渊源】

  南北罗氏九百年前是一家

  据南门罗氏世德堂族谱记载:“大宗图……宗西鄂,出豫章者,宗参军者,参军有苗裔曰纲,是为雄洲君,乃南雄珠玑巷人,绍兴末年避金难迁南海太艮村……”

  又据北门罗氏本原堂族谱记载:“宗西鄂,出豫章者,宗参军者,宗豫章之苗有官始兴郡者,逐家于雄州沙水村珠玑巷”“绍兴四年甲寅……卜居凤山之阳,是为罗氏始迁祖,子孙不忘故土称曰始兴……今为广州府南海县大良堡洲头村人也。”

  北门《罗氏族谱》又称:“入粤东始祖讳环,更名彥,字宝兆,应迢公之长子,系河南开封府三十八世祖也。”“于乾德二年由尚德里迁于粤东南雄府保昌县牛田坊沙水村珠玑里,时二十九岁,生子讳元祐,公乃雄洲入粤之祖,天南万代之宗。(罗贵是元祐的第五代孙)。

  新会良溪《罗氏贵系源流》,罗环公,名彥环,又名威号宝兆,字南庄,生于后晋高祖石敬瑭帝天福元年(公元936年),官至御前忠勇大尉翊郎,由河南祥符县尚德里迁居南雄保昌县牛田坊沙水村珠玑里。是一位护卫皇帝的御前“参军”,又是宋朝初年的开国功臣。

  广府文化研究专家陈摩人、彭祖熙编著的《珠玑巷传说与掌故》称:罗彥环虽是大官,但有感于赵匡胤罢功臣,释兵权之举,深感官场险恶,于是在乾德二年(964年)由开封祥符县尚德里迁居广东南雄珠玑巷。把毕生家资,延师课子读书,投资开垦农田,广置产业。开宝二年(969年)在珠玑巷溘然逝世。临死前留下“读书以明礼,艰苦以创业,勤俭以持家,仁义以睦邻”的遗训。

  至此,南北两罗的入粤始祖都是“参军”罗环,南门罗氏和北门罗氏都是同出一宗,是罗环的后代。九百年前是一家。清代举人罗天尺日:“我大良罗氏分南、北二房……祖参军、同籍南雄、同迁大良、同请县九图,即非一脉相承,亦伯叔兄弟亲也。路人相视可乎敦同姓,而固维城是在予两房之孙子也。”而不相同的是:南房入籍大良的始祖是罗雄洲,北房入籍大良的始祖是罗贵之第三子罗辉之。南房落籍大良是绍兴末年的1161年,而北房落籍大良的时间是绍兴四年的1134年,北房比南房早落籍于大良有20多年历史。罗贵、罗辉之和罗雄洲都为珠三角的开垦建设作出历史性贡献。罗贵古墓在今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良溪村仑下山。改革开放后由香港顺德联谊会名誉会长罗景云等倡议修缮,每年清明节到此拜祭的罗氏后人和珠玑巷第一次大规模南迁三十三姓后人达二万多人。

  专题策划:本报记者 刘桂香

  专题文字:陈超群

  专题统筹:本报记者 王艳美

  专题摄影:本报记者 朱德文

  文字录入:温子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