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中医 杏林根深

来源:佛山日报 发布时间:2020-11-24 14:36:45 字号: 分享至:

  佛山历代

  名医代表

  陈昭遇(宋代)

  参与《开宝本草》《太平圣惠方》重要医药著作的编撰

  何梦瑶(清代)

  岭南最有影响的古代医家之一

  朱沛文(清代)

  “中西汇通四大家”之一

  邱熺(清代)

  我国传播推广牛痘接种术的先驱

  陈任枚(1870~1945)

  近代温病学家、中医学教育家,曾任中医药专门学校校长

  萧步丹(民国)

  著有岭南生草药重要专著《岭南采药录》

  何竹林(1882~1972)

  广东伤科五大名家之一

  李广海(1894~1972)

  广东省著名骨伤科专家、李氏骨伤科流派宗师

  刘赤选(1897~1979)

  近代温病学家、中医教育家

  罗元恺(1914~1995)

  全国著名中医学家、中国第一位中医教授、全国首批中医博士生导师

  梁乃津(1915~1998)

  广东省中医院原院长

  现今

  佛山共有20名“广东省名中医”,6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注:以上资料来源于《佛山历史文化丛书》之《佛山中医药文化》

  文/佛山日报记者黄碧云、谈飞洋

  本月中旬,第27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暨佛山骨科高峰论坛在佛山举行。数名骨科界中国工程院院士、众多国内骨伤科学著名专家学者、全国各地医院骨伤科领域的领军人物近800人齐聚岭南。

  自东晋时期医药学家、道教学家葛洪在南海丹灶炼丹伊始,佛山这片大地就被烙下岐黄良医的基因。在传承与创新中,佛山涌现出一大批名医国手,铸就了无数不朽的经典传奇。佛山中医药已成为佛山城市文明的亮丽名片,为守护佛山人民的健康平安、推动城市的繁荣昌盛作出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连日来,佛山日报记者深入采访佛山中医药历史文化研究学者、知名中医传承人和亲历者,探寻蕴藏在佛山中医药发展中的名医精神内核和时代底色。

  救死扶伤 佛山涌现出一大批名医国手

  回望历史,佛山中医药文化长河群星璀璨,涌现出一大批名医国手。中医药的繁荣发展,吸引了众多医人群体集聚佛山,“儒医”“僧医”“道医”“祝由医”“侠医”“女医”,都曾在佛山留下足迹。

  “佛山中医药在岭南本土医学中是较早形成发展规模、产生较大影响的,文化特色鲜明,极具代表性。”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佛山中医药文化》主编郑洪说。

  史料记载,宋、元时期,随着岭南地区的开发,中原医学得以传入,岭南医药业获得逐步发展。南海人陈昭遇可以说是岭南第一位名医,北宋初期,他担任御医,参与了《开宝本草》《太平圣惠方》重要医药著作的编撰。

  到了明清时期,佛山发展成商贾云集、工商业发达的岭南重镇,陶瓷、纺织、铸造、医药四大行业鼎盛南国。“铸造冶铁、陶瓷烧窑这些都采用重器,加上佛山当时武馆林立,跌打损伤难免,为中医术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特别是当时医、武不分家,很多武人慕名而来,这些都成为促进佛山中医药发展的客观因素。”郑洪说。

  历经数百年积聚淬炼,众多佛山名医名药得到市场认可。著名医药师冯了性潜心研究,改进如意药酒的原有配方,研制出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行销数百年,至今仍是佛山的龙头产品;梁仲弘始创了专治小儿腹痛、吐奶的“梁仲弘抱龙丸”,至今备受认可;跌打名医梁财信创办梁财信医馆,持续经营150年,是经久不衰的百年老字号; 武术名师黄飞鸿更是一位骨伤跌打名家,他医武兼修,以武辅医,创办宝芝林,留下许多救死扶伤的故事。

  四百多年来,南海、顺德等地还出现不少医家著作,如《医碥》《医书》《医方》《脉略》《伤寒论》等,在温病、妇科、内科等领域先后诞生了刘赤选、罗元恺、梁乃津等近现代岭南医学名家。

  敢为人先“睁眼看世界”探索中西医结合

  鸦片战争后,佛山成为近代较早接受西方医学影响的地区之一。1881年英国传教士医师查尔斯·云仁在永兴街福音堂创办了广济医局,这就是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前身。由此,佛山开始出现中、西医并存的局面。佛山中医也紧跟时代步伐进行革新。

  南海人邱熺曾在澳门谋生,被东印度公司聘为买办。在牛痘接种术传入中国之时,他受洋行之托前去学习,其著作《引痘略》让牛痘接种术被世人认可。邱熺从事种痘事业近半个世纪,是我国传播推广牛痘接种术的先驱。

  南海籍名医朱沛文被称为“中西汇通四大家”之一。他高度关注西方医学,曾拜访西医并体验解剖,其著作《华洋脏象约篆》代表了当时“睁眼看世界”的中医对中西医学比较的最新认识。

  “从朱沛文、邱熺就可以看出,务实、开明、守正、通变八个字的佛山名中医风范。”郑洪表示,所谓务实,是整个岭南医学的特点,相比北方地区,佛山等岭南地区医生更注重实效、注重临床应用,理论研究相对少一些;开明,主要是因为岭南处在中西医交汇的前沿,佛山也有很多医生去到港澳探索中西医结合;守正,是指坚持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思维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吸收、传承和发展;通变,是指佛山医生结合本地的气候、地理、草药和民众体质情况,形成岭南医学特色。

  1929年,时属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民政府卫生部中央卫生委员会通过“废止旧医”的决议案,全国中医团体纷纷通电抗争,佛山中医也发出自己的声音。

  时任广东中医公会编辑部主任的佛山名医梁慕周,受公会之托撰写《广东中医公会、医学卫生社会全体同仁为中央卫委余岩议废中医中药案宣言》以及《中医药关于全国存亡生死之宣言书》,这两份檄文是当时中医界抗争的最强音,赢得社会人士的广泛支持。当年3月17日,佛山名医陈任枚率领广东代表前往上海,参加全国医药团体联合总会向政府请愿。此后,面对一些西医和社会人士认为中医“不科学”的说法,佛山名医谭次仲提倡“中医科学化”,其著作《中医与科学》风行一时。

  心怀家国 抗疫救灾救国冲锋在前

  佛山名医在悬壶济世、守正创新中,始终坚守一份医者仁心、济世为怀。

  清代光绪年间,佛山镇城西大风刮后继以火灾,伤科名医管镇三度抢险赴救,治愈外伤、烧伤患者无数,声名大噪。

  1894年前后,广州地区鼠疫大流行,数十万人丧命,四处人心惶惶。曾被聘往大英国皇家北般岛(现在马来西亚北婆罗洲)担任医生的梁龙章日夜推敲,创立了“易数运气方论”和“避讳驱毒饮”,受聘在各大善堂行医,历年存活不下十万之多。被列入广东的“伤寒四大金刚”的佛山名医黎庇留、谭星缘等巧用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里的经方升麻鳖甲汤为治疗主方,广赠世人、活人无数。

  抗战期间,广东沦陷。当时佛山“骨伤科圣手”、李氏骨伤科流派宗师李广海因医术高明、医德高尚,闻名省港澳。他在佛山栅下正平桥开设中医馆,很多受枪伤、炸伤的病人来求医,他热心相待,精心治疗,遇上贫苦病人便赠医施药,分文不取。李广海还冒着生命危险,经常为广州市区游击队第二支队的伤员治病,并特地在市郊找屋安置重伤员,每天前往诊治。

  “那时候,对开放性损伤病人,别人都不敢治疗,比如枪炮伤、烧伤、刀伤。没有X光片,诊断、接骨全靠手。”年过八旬的陈渭良自18岁就师从李广海,他说,1949年前后东莞、增城、中山、小榄、黄埔等地都有人划着船送伤者找李广海治疗。在处理枪伤时,李广海会找人定做纯银的探针帮助子弹排出,再外服用酒泡过的药物。

  新中国成立后,李广海全身心投入佛山市中医院的组织建设,他还创办学校、捐赠文物、捐献祖屋。

  1959年,一位在原江门北街糖厂工作的波兰专家肩关节脱臼,两天未能复位,痛苦异常,特请李广海前往医治。李广海叫助手固定伤者的身子,自己作观察、检查的姿势。在伤者毫不紧张的状态下,突然施展复位手术。伤者刚一皱眉,李广海就高兴地对他说:“你的肩关节已经复位,现在给你包扎,暂时不要多活动。”伤者试着摆动手臂,已经完全自如,也没有什么痛感,连声说:“神医!神医!”

  传承不息 中医医院水平闻名海内外

  近年来,佛山积极贯彻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以建设中医名院、名科、名医为抓手,推进中医药科研创新,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积极打造中医药强市,建设卫生强市和健康佛山。

  截至2019年,佛山共有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12家、床位5318张,全市中医类别执(助理)医师3225人,全市98%的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设有中医科,共有省级及以上中医类重点专科和特色专科48 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 个,覆盖骨伤科、肺病科、妇产科、糖尿病、脑病科等多领域。“我们拥有三级甲等中医医院、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3家,二级甲等中医医院2家,这在全国地级市中都是不多见的。”佛山市卫生健康局中医药科科长程礼才说。

  其间,佛山有力强化中医名医培养。2014 年,佛山评出10名“佛山市名中医”和10 名“佛山市优秀中医工作者”;2019年认定首批佛山名医30 名,其中10 名为中医类别名医。

  经过60多年薪火相传,以李氏骨伤科流派建设的佛山市中医院骨伤科,至今已有五代传人。“我们的专科建设核心是打造名专科、名医、名药。”佛山市中医院骨伤科中心副主任吴峰主任中医师说,该科共有国家级名老中医专家4名、省名中医4名;设立2个国家级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其领头羊正是陈渭良、钟广玲师徒,通过传统的中医教学模式进行传帮带,完整系统地传承了佛山伤科正骨技术,培育了大批优秀骨干。

  目前,该院骨伤科多项骨科技术达到国内及国际先进水平,患者辐射范围远及港澳地区、东南亚乃至欧美国家。骨伤科共研制出13个剂型共64个疗效显著的系列内服外敷骨伤科制剂,其中有些制剂已由国家、省、市立项作为新药研制开发,其中伤科黄水、陈渭良伤科油在坊间被誉为“佛山神水”“佛山神油”。近年来,骨伤科在发扬中医骨伤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引进西医先进的科学技术,建成全国首批骨科机器人远程手术中心创建单位。

  高水平的中医服务吸引众多患者慕名而来。2019年,佛山市中医总诊疗人次1933.62万、出院人次19.65万,分别占全市总量的22.45%、14.14%。

  今年7月,佛山召开全市中医药大会,市委书记鲁毅提出要深入实施“健康佛山”战略,重点突出服务体系建设、中医药人才培养、产业现代化、预防保健、开放发展“五大领域”,打造“五大高地”,大力发展中医药卫生事业,加快建设全国中医药强市。在中医药上升为国家战略之时,佛山开启谋求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