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以旅游为载体 让城市文脉源远流长

来源:中国旅游新闻 发布时间:2020-11-03 11:09:16 字号: 分享至:

  在佛山市三水区白坭镇的粮食博物院门前,每天都有几辆旅游大巴停靠于此。慕名而来的游客在这座承载着计划经济时期集体记忆的博物馆里,一呆就是几个小时。这座由旧时粮库和粮店改建而成的博物馆,展示的是解放初期和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难忘岁月,让人们温故知新、铭记过往、珍惜今天。

  在佛山,如粮食博物馆一样的主题博物馆还有很多。自2017年底佛山市启动“博物馆之城”建设以来,国立和私有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截至2019年底,全市已有和在建博物馆137家,美术馆83家。与之相呼应的村史馆、名人馆、家训馆也遍地开花,古祠堂、古村落的保护与活化更是精彩纷呈。这些曾经城市文脉原色的肌理梳理与传承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特别是辅以旅游的介入与力推,弘扬与观赏并举,宣教与效益共进,文旅融合渐入佳境。1.jpg

佛山禅城祖庙

打造“博物馆之城”,守护城市DNA

  博物馆是城市文化地标,也是市民的精神图腾,是整个城市的DNA。

  翻开佛山博物馆厚厚的名录,呈现在眼前的既有历史综合类的市、区博物馆,又有非遗民俗类的祖庙博物馆、石湾陶瓷博物馆、广东粤剧博物馆;特色收藏类的大观博物馆、金融博物馆;产业类的睡眠博物馆、九江双蒸博物馆等,可谓琳琅满目、包罗万象,至今已形成了七大系列。这其中已有8家博物馆被评为国家4A或3A级旅游景区,每天都能迎来许多来自珠三角乃至港澳地区的游客。

  依托岭南文化发源地和制造业名城的双重优势,佛山打造“博物馆之城”起步早、起点高。生活富足的佛山人对文化自信与自觉更加强烈,无论是对文化根基与积淀的挖掘整理,还是对文物收藏的热情均日益高涨。在收藏具有一定规模后,妥善地保存和保护是重要问题。于是,成立博物馆,让文物活起来,成为收藏家的迫切愿望。

  2018年,佛山市委、市政府因势利导,出台《关于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的实施意见》,全市五区的扶持政策也相继出台,为博物馆之城发展添柴加火。对许多博物馆特别是非国有博物馆而言,难点不在建,而是建成后的运营与维护的压力。各级政府的支持为他们解决了后顾之忧。

  以南海区为例,相关政策规定,对能够填补南海区博物馆门类空白、藏品等级高、建设效果好、影响力显著,具备创建国家级博物馆条件的非国有博物馆,至少可按每年500万元的标准享受补贴;若成功获评国家三、二、一级博物馆,则从获评年度起,可根据所评定等级,每年享受800万元、1000万元、1500万元不等的管理运营补贴。据了解,这也是全国对非国有博物馆运营补贴的最高水平。

2.jpg

九江双蒸博物馆

  政策红利激发民间热情,从首家以明清家具为主题的非国有博物馆福厚博物馆诞生以来,以酒文化为主题的九江双蒸博物馆、以睡眠文化为主题的源田博物馆、以医疗保健文化为主题的凯仕乐医疗保健器械养生博物馆、以观赏石为主题的玄憬龙博物馆、以华侨文化为主题的九江侨乡文化博物馆等南海非国有博物馆,在短短几年间相继建成开放。这其中,以青铜器为特色的广东大观博物馆最令人瞩目。馆藏文物多达1.2万余件,目前获评珍贵文物共计1447件,一级文物757件。经过专家评估符合创建国家三级博物馆的条件,从而获得了政府给予的每年500万元的运营补贴。

  根据国家《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所有纳入文博系统的文物都严禁随意进行买卖、交易,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国家文物的流失。仅在2019年,佛山市各类博物馆就征集了17批次615件套777件文物藏品,同时接收市民捐赠10批次37件套57件文物和资料。

  在“博物馆之城”建设中,各区不断挖潜力、找特色、探路子。禅城区探索把佛山老城古旧建筑改造成博物(艺术)馆群,将佛山老城打造成具有浓郁岭南民俗风情的文化高地。顺德区博物馆结合“夜经济”新热点,带来全新的夜间文博体验活动“顺博之夜”,并结合年度大展“契丹王朝——辽代文物展”等活动,策划闪亮星幕等体验式活动,使观众感受博物馆夜间之美。三水区在加大博物馆建设立项的同时,面对日益增长的参观人数,在一些博物馆推行“免费不免票”措施,合理控制人流,有效保护馆内文物。

3.jpg

大观博物馆

  在佛山千灯湖畔的大观博物馆门前,从2018年1月开业伊始,就有一个硕大的统计屏实时记录着不断增加的参观人数。截至2019年底,大观博物馆游客接待量超过50万人次。应市民游客要求,大观博物馆从去年5月开始,实行逢节假日或有临展时进行夜间开放的措施。结果在节假日开放的第一天,游客接待量就达到了7993人次。这让馆长丁方忠喜出望外。有关部门统计,去年五一假期,佛山全市博物馆接待游客逾30万人次。越来越多的市民走进博物馆感受厚重的历史文化,逛博物馆成为假期旅游的新时尚。

  许多博物馆管理者认识到,博物馆建起来只是第一步,让博物馆“活起来”“火起来”才是关键。在2019佛山博物馆文化周上,360°立体空间建模、8K高清VR全景拍摄、AR博物馆、全息裸眼3D等先进信息化技术的数字博物馆,让市民体验了一把“互联网+”博物馆的魅力。

4.jpg

大观博物馆内

  除此之外,佛山市博物馆还配合广东省非遗中心,开展佛山木版年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冯炳棠、佛山剪纸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永才、咏春拳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叶准的抢救性记录,主导佛山狮头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黎伟的抢救性记录工作,让非遗瑰宝“人走艺不绝”。

  佛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陈新文表示,在推动城市文脉传承和“博物馆之城”打造中,我们一直力行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能融则融、宜融尽融的理念,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合发展。

  目前,已有不少博物馆通过发展会展业、旅游业,开拓文化和旅游领域新业务,探索形成了场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的新路子。如九江双蒸博物馆聚焦酒文化主业,拓展各类关联业务,每年营收逾2000万元;南国丝都丝绸博物馆围绕桑、纱两大主题打造一站式文旅体验地,每年吸引了大量游客。

5.jpg

南海松塘村古建筑

旅游为古村落保护推波助澜

  博物馆记录着人们的执着与追求,光荣与梦想,而城市文脉的另一种传承之径,就是对古村落的保护与活化。

  佛山38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至今散落着众多岭南特色鲜明、文化底蕴厚重、民俗民风兴盛的古村落。青山绿水,青砖红瓦,幽幽古井,袅袅炊烟,承载着岭南人共同的乡愁。这些古村落既是维系城市价值的纽带,也是传承岭南文化的根基。

  早在2014年,佛山市就启动了古村落的活化升级工作,第一批和第二批共30条古村落已于2016年初完成验收,随后启动活化的第三批也初见成效。最近出台的《佛山市古村落活化名录》显示,佛山3366个自然村落中共有142个古村落上榜。据悉,纳入名录的古村落,南海区最多,达到47个;紧跟其后的是顺德,数量为36个;三水和高明的数量分别为28个和21个;禅城共有10个入选。

  目前,佛山市已完成了40个古村落的活化升级,按照“一村一品”、差异化发展思路,打造各村特色文化品牌,避免“千村一面”,如禅城区莲塘村的龙狮文化、南海区松塘村的翰林文化、顺德区碧江村的祠堂文化、高明区深水村的礼孝文化、三水区长岐村的长寿文化等多元文化兼容,又如禅城区紫南村打造“渔舟唱晚,陶艺紫南”;南海区百西村头村打造“六祖福地,禅修百西”;顺德区碧江村打造“碧江古祠,文乡雅集”;高明区深水村打造“礼孝深水,逸养境地”;三水区祠巷村打造“田园古村,江畔祠巷”,各色品牌竞艳。

6.jpg

南海松塘村

  自2017年至今,高明区相继完成了荷城街道上湾村、阮西坊的活化升级,正在推进更合镇洞心村活化升级,突出以修葺古井、古村道、古建筑等微改造,“绣花”功夫重现古村肌理、乡贤文明。持续巩固古村落活化成果,阮埇村、榴村(陆家)、深水村、朗锦村入选2018年“佛山十大醉美古村”,阮埇村、榴村(陆家)、上湾村、朗锦村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顺德区逢简村,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水乡古村貌完整,自然环境优美,村内文物古迹遍布,古桥、古庙宇、古祠堂、古屋、古树众多,却因饱受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之害,一度失去往日色彩。为了活化古村,当地政府实施分散式污水处理,兴建3座生活区污水处理池和1座工业区污水处理池,污水日处理能力达2300立方米。被污染的河流逐渐恢复“元气”。如今逢简村遍种树木,绿树成荫,村民沿河而居,构建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画卷,一派典型的珠三角水乡风情。

  佛山市委副书记、市长朱伟指出,城市是人的城市,文化是人的文化,我们要依托岭南文化的深厚底蕴,推进文化与城市融合发展,用文化涵养城市品位,促进城市和谐,建设高质量的文化导向型名城。

  与全国许多城市一样,古村落的升级活化和差异化发展,让旅游界看到了新的增长点。一批文化特色古村落整合资源、完善环境之后,成为倍受市民游客欢迎的旅游景点。如以“千年水乡、古老桥梁、宗祠文化”为特色的顺德区逢简村,每年接待旅客累计超过150万人次;“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之一的南海区松塘村,每年迎接游客累计超过80万人次;素有“长寿村”之称的三水长岐村,通过对古村落环境再造、古建筑保护和文化环境营造,唤醒了原生态文化,引来国内收视率颇高的大型户外电视节目落地,声名鹊起之时也带来大批游客。旅游业的参与让古村落更聚人气,让乡村振兴更有看点。

  几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一句“记住乡愁”的教诲,唤醒了现代人快节奏生活中那一份久远的乡土记忆。这份记忆保留在故乡的土地里、保留在历史的建筑中,更跃动在仍生生不息的传统村落里。如今,人们通过旅游的形式再次走进古村落,看到了岁月的斑斑点点,也看到了绿水青山和城乡巨变。

7.jpg

顺德逢简村水道

  乡村原色文化生生不息、星火相传

  如果说博物馆之城的打造、古村落的活化还多有各级政府的政策推动与资金支持的话,那些遍布佛山各地的村史馆、家训馆以及众多古祠堂的建设与保护,则更多是来自民间的力量。

  走进佛山市禅城区紫南村村史馆,“仁善紫南”气息扑面而来。十几年前,紫南村还是南庄镇有名的贫困村、上访村。2007年,在退伍军人、“中国好人”潘柱升的带领下,十年巨变,一跃成为“全国文明村”“中国十佳小康村”“中国最美乡镇”。在紫南村史馆里,棕色是土地颜色,蓝色是天空颜色,这寓意着紫南人脚踏实地、志存高远,也象征紫南村既有厚重的历史,又有美好的未来。“仁善紫南”是紫南村近年着力打造的一大品牌,寓意该村在发展经济、搞好基础设施的同时,也要大力推进文化立村、文化兴村、文化强村。

  除村史馆外,紫南村还建有广府家训馆、佛山好人馆、紫南书院,三馆一院合力打造的紫南文化园,2019年已成功跻身国家3A级旅游景区行列。

8.jpg

顺德逢简村

  名列中国百强区第八位的顺德区的村史馆建设也如火如荼,大有每村一个史馆的趋势。现已有逢简村史馆、龙眼村史馆、江义村史馆、潭州村史馆等8个各具特色的村史馆,这其中尤以逢简村史馆人气最旺。该馆主要是在原有古祠堂进行重新修缮和布展,通过图文以及实物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向外人介绍逢简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展示的内容包括史地沿革、家族历史、经济史话、文物建筑等主要板块,打造出全面深入了解逢简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的对外窗口。自2016年元旦期间逢简村史馆正式对外开放,便成为市民游客参观游览逢简的好去处。

  据了解,佛山全市已建成村史馆101个,覆盖了近三分之一的行政村,这些村史馆填补了乡村文化设施短板。村史馆是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新事物,也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乡土文化传承的新创举。佛山市村史馆建设在全省处于遥遥领先的位置。许多村史馆还结合周边景点串点成线,打造出多条乡村旅游路线。

  在佛山乡村旅游线路中,另一个好去处是宗氏祠堂游。在这个有着4000多年历史的岭南文化名城里,几乎每一个村庄都有一间或几间祠堂。这其中有顺德区的沙边村何氏大宗祠、龙眼村梁氏宗祠、吕氏宗祠,南海区的马氏宗祠,禅城区隆庆村陈氏宗祠,高明区龙湾村林氏大宗祠,三水区岗头村陈氏大宗祠。这些耳熟能详的古祠堂迈着厚重的步伐从古走来,经过族人的修缮与保护,依旧熠熠生辉,吸引着游客参观游览。

9.jpg

三水陈氏大宗祠

  在西北江交汇的佛山市三水区,古祠堂超过400座,多为独具特色的岭南广府系祠堂。白坭镇至今仍保留着50多座明清风格的祠堂,以陈氏大宗祠为代表,经修护翻新后,不仅成为展示岭南建筑、华夏祠堂文化的窗口,也成为白坭社会治理的典范。十多个民间协会在这里开展活动,附近群众聚集在这里打乒乓球、练书法、唱粤曲……实现了文化遗产遗址共享的目标。当地还通过“古祠堂+旅游”的模式,拓展实现旅游服务等功能,与周边景点沙围村七彩花田、创意粮仓、粮食博物馆、中社村连成白坭文创古镇旅游片区,打造出独具当地特色的旅游项目,让古祠堂成为文化IP和旅游名片。在刚刚出炉的“三水新八景”评选中,白坭文创古镇“古镇生辉”成功入选。

  有专家指出,经济是现代城市的力量,景色是现代城市的形象,文化则是现代城市的灵魂。只有文化内涵丰富、发展潜力强大的城市,才是魅力无穷、活力无限的城市。

  无论是古村落还是古祠堂、村史馆,都是城市最底层的根基和文化原色,如今仍然滋养着城市的文脉肌理。让其不断弘扬光大、生生不息、源远流长,这也是包括旅游业者在内的城市建设者、管理者和广大市民群众共同的心愿与追求、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