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打造退役军人志愿服务新高地

来源:佛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发布时间:2022-05-18 09:58:26 字号: 分享至:

  近年来,全市各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坚决贯彻上级关于建立退役军人志愿服务体系的有关部署,大力倡导、有力推进退役军人志愿服务,全市各界退役军人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工作,积累了一定经验优势和资源基础。截至目前,佛山市共建立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546支,其中市级1支、区级5支、镇街级31支、村居级497支,企业建队12支,共吸纳退役军人志愿者7964人,佛山市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四梁八柱”更趋完善。

  一、规范化建设为志愿服务提供保障

  全市各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积极探索志愿服务标准化建设,制定与试行了一系列措施和办法,不断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与团市委联合印发了《佛山市退役军人志愿服务体系组建方案》,部署建立覆盖市、区、镇(街)、村(居)四级退役军人志愿服务体系,要求有条件的村(居)结合实际情况,在退役军人较为集中的村(居)、小区楼盘、服务机构、社会组织中发动成立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同时,联合市文明办、市民政局、佛山军分区、团市委印发《志愿服务工作指引》,明确志愿服务队组建方式、活动开展、激励保障等管理要求,规范佛山市退役军人志愿者招募注册制度、统计制度的建立发展。与此同时,各区立足实际情况,不断细化工作方案。南海区印发《“南海老班长”特色退役军人志愿服务创建工作方案》,实现退役军人志愿服务管理流程标准化。禅城区印发《关于规范禅城区退役军人志愿服务管理工作的通知》,对退役军人志愿工作服务管理、制度管理、志愿队职责等内容作出明确指引,同时联合区志愿者联合会开展志愿服务业务培训,现场指导“I志愿”系统注册使用和招募选拔志愿者等注意事项,将志愿服务从纸质化迈向信息化管理。

  二、品牌化运营深化志愿服务活动实践

  结合社会关注的重点领域和热点问题,深入发掘一批有实效、可持续、影响广的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项目。一是搭建志愿服务孵化培育平台。南海区以单独、联合、区域3种组建方式,在物业小区、社区、片区3个重点领域和其他领域,培育N个退役军人特色志愿服务项目为思路,打造了极具特色的志愿服务平台,同时举办了2021年南海区退役军人志愿服务表彰暨2022年公益创投大赛发布会,为最美退役军人志愿者等20名获奖者进行表彰,该项目获评2021年度南海区最佳志愿服务项目。二是打造佛山市特色志愿服务品牌。佛山市南师退役军人志愿救援队建立了5个志愿者训练基地和12个联络处,每年至少开展12次心肺复苏培训、4次海陆空联训、6次消防演练和多次防疫演练等,形成了志愿者招募、培训、宣传的服务链条,获得佛山市2021应急公益大赛优胜奖、团市委颁发的“行动力组织”等称号。三是推进志愿服务与退役军人工作融合共进。佛山市飞扬志愿服务队长期入驻吴勤烈士陵园,为进园群众介绍烈士生平事迹、陵园情况,宣传红色党史文化。去年以来共开展吴勤烈士陵园志愿服务42次,参与志愿者超过800人次,为数千个团体、数万名市民提供祭奠和讲解服务。其余各级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协助走访慰问、烈士祭扫,在立功受奖、入伍退伍时上门送尊崇,全市退役军人志愿服务活动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排头兵”为志愿服务注入先锋力量

  持续推动退役军人先锋模范助力退役军人事务的创新实践,培育了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文明风尚。一是强化党员模范牵头。南海区狮山镇状元社区开展“关爱老兵”社区服务项目,3名党员和社区3名困难退役军人形成结对帮扶小组,上门为残疾老兵安装无障碍设施,体现对老兵的关心关爱。全国新冠肺炎病例激增当前,禅城区各镇街党员志愿者们提供“爱心专车”服务接送接种新冠疫苗群众,打消辖区老人出行不便顾虑。二是推进转业军官结对。南海区税务部门转业军官志愿者们通过“战友”结对帮扶及时为企业做好南海区“退役军人纳税服务十条”等相关政策辅导,已结成税务服务对子20对,为退役军人以及相关企业提供税务支持。三是注重先进典型带动。三水区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队长由具有多年公益事业经验的三水区“最美退役军人”马程龙担任,发挥了退役军人志愿者骨干的积极作用。高明区退役军人林港太同志到荷城街道明阳村,向西江新城第一小学120名学生讲述红色故事,传达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士们浴血奋战、不畏牺牲、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四是引导爱心企业家参与。南海佛广集团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总经理陈清华同志组建全市首支企业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开展高考期间“爱心送考”、助考“亮码”、春运志愿服务等志愿服务。涌现的“排头兵”“领头雁”为退役军人志愿服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量。

  下阶段,佛山市将进一步深化退役军人志愿服务工作,持续深挖、撬动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培养“兵支书”等先进典型作为基层志愿服务队骨干力量,因地制宜培育挖掘佛山市优秀品牌项目,不断发挥退役军人志愿服务在推进退役军人事务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