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 长者助手 我的收藏   收藏
政府信息公开 规章库

佛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11440600007039450M/2021-00513 分类: 信息化
发布机构: 佛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21-11-22
名称: 佛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数字佛山”建设总体规划——佛山市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建设(2021—2025年)的通知
文号: 佛府办函〔2021〕190号 发布日期: 2021-12-22
主题词:
【打印】 【字体:    

佛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数字佛山”建设总体规划——佛山市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建设(2021—2025年)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1-12-22  浏览次数:-

  原文下载:佛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数字佛山”建设总体规划——佛山市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建设(2021—2025年)的通知.pdf


佛府办函〔2021〕190号.png

佛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数字佛山”

建设总体规划——佛山市智慧城市和数字

政府建设(2021—2025年)的通知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各机构:

  《“数字佛山”建设总体规划——佛山市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建设(2021—2025年)》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遇到问题,请径向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反映。


  佛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1月22日   





“数字佛山”建设总体规划

——佛山市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建设(2021—2025年)



目  录

引  言……………………………………………………………8

  一、规划背景……………………………………………………10

  (一)发展现状……………………………………………10

  1.基础支撑能力居全省前列………………………………10

  2.数据共享开放成效突出…………………………………11

  3.政务服务能力全国领先…………………………………12

  4.信息惠民水平大幅提升…………………………………13

  5.智慧治理实现多点突破…………………………………14

  6.数字经济发展全面提速…………………………………16

  7.数字化发展环境日趋完善………………………………16

  8.各区数字化建设亮点纷呈………………………………17

  (二)存在问题……………………………………………18

  1.统筹管理体制机制不畅…………………………………18

  2.数据资源共享应用不深…………………………………19

  3.基础设施统筹利用不足…………………………………19

  4.数字产业创新发展不够…………………………………20

  (三)面临形势……………………………………………20

  1.国家战略导向提出新要求………………………………20

  2.信息技术发展催生新动力………………………………21

  3.区域协同发展赋予新使命………………………………21

  4.人民美好生活激发新需求………………………………22

  5.城市竞争加剧面临新挑战………………………………22

  二、总体要求………………………………………………23

  (一)指导思想……………………………………………23

  (二)基本原则……………………………………………23

  (三)战略定位……………………………………………24

  (四)发展目标……………………………………………27

  三、架构设计………………………………………………31

  (一)总体架构……………………………………………31

  1.实施“五+”应用引领…………………………………32

  2.夯实“五大”统筹支撑…………………………………33

  (二)管理架构……………………………………………34

  1.统一领导…………………………………………………34

  2.统筹管理…………………………………………………35

  3.专业运营…………………………………………………36

  4.智库支撑…………………………………………………36

  5.共建共享…………………………………………………36

  6.协同联动…………………………………………………37

  (三)技术架构……………………………………………38

  四、实施“五+”引领,赋能数字化转型………………40

  (一)以“数字+科创”引领数字创新新引擎…………40

  1.培育融合发展的数据服务生态…………………………40

  2.构建体系化创新基础平台集群…………………………41

  3.完善制造业新型数字基础设施…………………………41

  4.推动工业核心数字技术协同攻关………………………41

  (二)以“数字+兴业”引领产业转型新格局…………42

  1.服务制造业数字化转型…………………………………42

  2.引导平台经济融合发展…………………………………42

  3.推进智慧普惠金融建设…………………………………43

  4.强化知识产权运营能力…………………………………43

  5.推动重点产业数字化发展………………………………43

  (三)以“数字+惠民”引领为民服务新体验…………45

  1.提升智慧教育服务品质…………………………………45

  2.完善智慧医养服务体系…………………………………46

  3.优化智慧就业社保服务…………………………………47

  4.活化岭南智慧文体旅游…………………………………47

  5.推动民政服务协同联动…………………………………48

  6.铸造数字佛山服务品牌…………………………………48

  (四)以“数字+智城”引领城市运行新模式…………49

  1.培育全民化创新创意数字文明…………………………49

  2.完善泛在化数字城市基础设施…………………………49

  3.构建精细化数字生态治理体系…………………………51

  4.巩固常态化数字公共卫生防治…………………………52

  5.加强立体化数字安全应急管控…………………………52

  6.营造数字化公平公正法治环境…………………………54

  (五)以“数字+优政”引领营商环境新优势…………54

  1.优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54

  2.畅通政民互动一网呼应…………………………………57

  3.促进惠企服务一网速达…………………………………59

  4.完善公共资源一网交易…………………………………60

  5.推进市域治理一网统管…………………………………63

  6.强化政府运行一网协同…………………………………65

  五、统筹五大支撑…………………………………………68

  (一)高规格强化提升组织领导能力……………………68

  1.提升战略决策能力………………………………………69

  2.优化统筹管理能力………………………………………69

  3.提升数字管运能力………………………………………69

  4.提升协同创新能力………………………………………69

  5.提升评估监督能力………………………………………70

  (二)高水准统筹建设数字基础设施……………………70

  1.推进网络覆盖“移动泛在”……………………………70

  2.推进感知识别“物联增智”……………………………71

  3.推进数据中心“绿色集约”……………………………72

  4.推进政务应用“上云增效”……………………………72

  (三)高起点精心打造数字智能中枢……………………73

  1.建设数据应用左脑………………………………………73

  2.建设技术能力右脑………………………………………75

  (四)高标准建立完善标准规范体系……………………77

  1.建立总体标准……………………………………………77

  2.建立管理标准……………………………………………77

  3.建立数据标准……………………………………………77

  4.建立技术标准……………………………………………78

  5.建立业务标准……………………………………………78

  6.建立安全标准……………………………………………78

  (五)高要求筑牢织密安全保障体系……………………78

  1.强化信息安全……………………………………………78

  2.加强网络安全……………………………………………79

  3.加强数据安全……………………………………………80

  六、实施步骤………………………………………………80

  (一)夯实基础,急用先行(2021-2022年)…………80

  (二)强化能力,拓展应用(2023-2024年)…………81

  (三)优化应用,形成体系(2025年)…………………82

  七、保障措施………………………………………………83

  (一)加强统筹协调………………………………………83

  (二)强化制度保障………………………………………83

  (三)健全监督机制………………………………………84

  (四)完善要素支撑………………………………………84

  (五)深化区域合作………………………………………84



引  言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党中央高度重视数字化发展,明确提出数字中国战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加快数字化发展”。这是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数字化建设,率先在全国部署数字政府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十四五”时期是佛山进入新发展阶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高层次迈进的关键时期,面临“双区”建设、“双城”联动、“一核一带一区”、“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开发开放”的重大发展机遇。市委、市政府以数字政府改革为引领,把“数字佛山”建设作为构筑数字化时代城市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选择,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的关键一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数字佛山”建设是一次波澜壮阔的数字化发展实践,致力于在数据和算法定义的数字时代,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兴业,更好地发挥数据的基础资源和创新引擎作用,提高我市全域、全要素的资源配置效率,持续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结合,不失时机、蹄疾步稳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提高改革综合效能。”制定“数字佛山”建设总体规划是我市服从服务全国全省发展大局,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重要安排,是主动对接、主动支持、主动服务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的实际行动,是坚持全市“一盘棋、一体化”和“一张蓝图干到底”的先手棋。本规划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佛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及《广东省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十四五”规划》等文件制定,是佛山市推进全面数字化转型发展的规范性、指导性文件,规划期为2021—2025年。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现状。

  “十三五”时期,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有关高质量发展要求,紧抓“双区驱动”机遇,按照全省一盘棋的要求制定《佛山市“数字政府”建设方案(2018—2020年)》,推进部门业务协同、数据共享,打造“主动、精准、整体、智能”服务型人民满意政府。围绕“统筹、共享、安全、服务”八字方针,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关键,推进我市数字政府“681”重点工程贯通落地。探索地方创新应用,陆续推动“佛山通”城市服务APP(以下简称“佛山通”)、社会共治智云平台(原社会综合治理云平台)、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等应用建设。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建设运营模式,加强政府数字化转型人才队伍建设,开展重点工程落实情况督促检查和第三方评估,加强统计监测、绩效评估和考核监督。经过3年多的努力建设,我市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应用体系建设以及数字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建设成果广泛惠及民生。在《2020数字政府发展指数报告》中,我市在非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的68个其他大中城市中排名第2,列入“优质型数字政府”方阵。

  1.基础支撑能力居全省前列。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支撑能力日益增强。全市基本实现光纤入户全覆盖。2020年新增5G基站7541座,累计9242 座,覆盖中心城区及重点产业园区。基本建成“上联省,横向连接200多家市直党政单位,下连各区、镇(街道)、村(居委)”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共1000多家单位约5万多台终端设备接入市电子政务外网。IPv6实现规模部署,政府门户网站、重点互联网网站全面实现支持IPv6。依托市、区两级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全市政务云设施集约化建设初具成效,已形成“市区联动、物理分散、数据共享”的政务云建设模式,合计提供46,800个VCPU数据处理能力、100TB内存的核心计算能力、5348TB的存储和备份能力,支撑市、区两级202个党政部门共1185个政务信息系统的日常运行。同时,在省、市两级政务云数据对接方面,基本完成全市各区政务云运维数据的自动上报以及级联展示,成为全省“一片云”建设的试点对接城市。

  2.数据共享开放成效突出。数据资源政策和标准体系不断健全,率先印发《佛山市政务数据资源管理办法(试行)》,修订《佛山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目录》《佛山市政务数据开放目录》等11份标准,围绕政务数据资源编目、采集、共享、应用和安全管理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需要,逐步构建起涵盖37份标准的技术规范框架,致力打造从标准建设、能力建设到平台开发、实际应用的全方位数据资源管理格局。面向全市的政务大数据资源体系日趋完善,逐步形成层次清晰、结构完整、开放共享的数据资源框架。人口、法人、空间地理、信用信息等基础数据库逐步完善,政务数据共享交换成效明显,全市已归集260个系统超230亿条政务数据。数据共享平台交换数据量达到30亿条,囊括社会信用、综合治税、党风廉政等多个特色专题,专题数据累计达1000多项。启动省、市一体化大数据中心试点城市建设,完成全省首个离岸数据区部署,有效下沉24项共3058万条省级数据。数据开放稳步推进,建成市数据开放平台,汇聚49个政府部门860个数据集,约4267万条数据,实现与省政府数据统一平台“开放广东”的数据对接和数据推送,在经济建设、民生服务、科学教育等领域进行开放,大数据开放应用局面日益活跃。

  3.政务服务能力全国领先。“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成效显著,“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改革入选国务院典型案例,获得“中国法治政府奖”。建成市“4×4”政务服务体系,实现833个行政服务网点、1250台“市民之窗”自助终端、政务服务网和佛山市政府“市长直通车”平台在市、区、镇(街道)、村(居委)四级的全覆盖;政务服务体验不断提升,301个事项可容缺受理,1,217,299份电子材料可复用,1798个电子表单可智能化填报;事项全程网办率90%,即办率80%,时间压减率89.5%;开通181种电子证照;47个事项推进“秒批秒办”,实现与南昌等6地共402个事项的“跨省通办”。在全省率先推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全程网上办理,全程减少材料提交率达60%,减少表单录入量达48%,全流程审批时间压缩了70%;在全国率先实施“3+5”商事制度改革模式和启用全程电子化“零见面”24小时智能商事登记系统,成为全国“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改革试点城市;不动产交易、登记、税务征缴施行“一窗通办、全程网办”;推行扶持政策标准化改革,实现扶持政策资金“秒报秒批秒付”。政府协同化运行能力不断增强,建设市协同办公平台,为500多家单位共7350个用户提供服务,办文总数超200万件。

  4.信息惠民水平大幅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实现跨越式发展。“佛山通”3.0上线,初步建成“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商事服务+民生服务+媒体服务”等全方位覆盖、全天候延伸、多领域拓展的城市综合服务平台。目前,“佛山通”已完成平台互联互通、集约共享的市级软件基础平台搭建,成功接入粤康码、社保查询、犬证登记、实时公交、扶持通等多项服务,平台累计注册用户突破365.7万,月活跃用户占比约20%,日均使用访问量超1800人。普惠化特色化智慧教育模式初步形成。创新实行“中小学无纸化入学”报名,仅禅城区每年就惠及超过8万个家庭。智慧医疗应用进一步深化。深化国家电子健康码试点应用,国家电子健康码发放量超过500万,普及应用成效走在全国前列。推动智慧医院、互联网医院建设,所有三甲公立医院取得资质可提供互联网诊疗服务,推进公立医院电子病历评级达标和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智慧医院等级评估;建成统一移动健康综合服务平台,统一提供互联网卫生健康服务;建立完善全员人口库、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电子病历库等专题数据库和共享数据库,实现跨业务域和区域信息共享和有效利用;运用5G、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应用,提升卫生健康信息服务和管理水平,促进信息惠民、便民,提升市民获得感。智能交通探索深度应用。在科技治超和公交智能化方面成效显著,实现对公交车、出租车、长途客车、危险化学品运输车等的动态监测和协同管理;建成智能公交平台,提升交通出行信息服务能力和公众出行信息服务体验。就业与社会保障能力不断加强。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工作,构建起“全领域、全渠道、全方位、全媒体”的服务体系,实现“补贴待遇+公共服务+居民消费+就医购药+智慧城市”五大服务“一卡在手,走遍佛山”;建设人社惠民公共服务平台,为全市各类人才提供就业全流程服务;推出招聘求职全程无纸化、智能化服务,获2018年“广东省电子政务优秀案例”荣誉称号。数字文化休闲不断丰富。“佛山文化e网通”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数字图书馆遍地开花,全市已建成“自助图书馆”“读书驿站”“移动智能图书馆”“街区自助图书借还机”四类智能图书馆258家;佛山群体通平台已收录全市过百家体育场馆信息,为市民提供场馆预订、健康管理、赛事观看等多元化体育健身服务。

  5.智慧治理实现多点突破。作为全省“信用奖惩、一键搞定”试点城市、雪亮工程试点城市、广东省内唯一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工作试点地级市、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在城市建设与管理、社会治安、应急管理、环境保护等领域实现重点突破,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方面,建成市社会共治智云平台,全面整合基层各类管理系统,提升基层治理的效率,基于五区32个镇街5817个网格,建立起统一的市、区、镇(街道)、村(居委)、网格五级社会治理格局,逐步形成统一规范、边界明晰、职责明确、流转顺畅、协同处置、智能研判、科学决策、全面高效的网格化管理体系。公共安全方面,智慧新警务建设稳步推进,形成以四大智慧赋能工程及八大创新警务应用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四梁八柱”公安信息化总体架构,大数据服务基层实战应用的能力不断增强,多个模型应用被公安部表扬。公共视频应用不断深入,建成一类视频监控点75,681个、车辆卡口5729套,有力推进全市公安视频智能化实战应用,在打击犯罪、安全防范、大型安保等工作中取得明显成效。应急管理方面,启动“智慧安全佛山一期”项目,对我市城市脆弱性区域和重点目标的安全态势,实现平战结合的全面快速感知、综合风险评估、实时监测预警、数据汇聚展示、综合研判分析和应急辅助决策、应急指挥调度。在市场监管方面,全国首创“人工智能+双随机”智慧监管,构筑纵横协同、风险导向、智慧精准的信用监管新机制,成为全国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监管试点城市。生态环保方面,建成包括大气、土壤、水环境等重点领域的监测系统,实现环境监察移动执法。在住房建设、自然资源、交通执法等领域涌现一批重点智慧化监管应用,有力支撑“数字佛山”市域社会治理需求,提高数据汇聚、事中监管、趋势研判、协同联动等能力。

  6.数字经济发展全面提速。作为全国唯一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据《2020粤港澳数字大湾区融合创新发展报告》,全市数字经济指数处于珠三角九市的第二梯队,其中数字产业方面排名前3,发展水平居全省地级市前列。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数字化研发工具普及率不断提升,涌现了美的集团、海天味业、蒙娜丽莎、维尚家具、瑞洲科技、林氏木业等一批标杆企业和智能工厂样板,智能制造新模式逐渐成熟,推动优势存量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演进。建成市扶持通平台、市政企通服务平台、广东(佛山)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和融资对接平台,为全市企业提供更加精准的综合服务。数字产业化规模发展壮大,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5718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达173家、规模以上智能装备制造企业达700家、机器人研发生产企业约240家,机器人应用已超万台,投资建设碧桂园“机器人谷”、航天军民融合协同创新智慧城等项目以及美的库卡智能科技园。

  7.数字化发展环境日趋完善。制度环境不断优化,出台推动智慧城市、数字政府、数字经济等建设的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数字佛山”发展奠定基础。营商环境大幅改善,全面推进“1+7+N”营商环境工作体系,企业市场准入条件进一步减少,企业办事难、环节多、效率低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市场竞争环境进一步优化。人才环境持续好转,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取得初步进展,吸引和集聚一大批国内外IT企业和创新创业人才,持续举办“互联网+博览会”“国家数据与治理高峰论坛”等一系列高端论坛或行业峰会,并组团参加“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及成果展,定期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和交流,有力提升队伍数字化能力和数字素养。创新环境持续完善,成立季华实验室、佛山仙湖实验室、清华大学佛山先进制造研究院、国家信息中心(佛山)数字技术应用研究院等一批创新平台,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网络空间法治化加快推进,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取得积极进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全面落实,建成信息安全态势感知平台,网络安全防护和处置能力显著提升。

  8.五区数字化建设亮点纷呈。经过多年简政放权和信息化发展,各区数字政府改革建设亮点纷呈。禅城区“智信禅城”初具雏形。依托大数据技术,“一门式”“云平台”“区块链”等创新平台,试点推出“惠企政策标准化改革”“证照联办改革”等举措,城市治理和营商环境水平大幅提升,在全省乃至全国擦亮了政务服务品牌。南海区“数聚南海”加速前进。作为全国首批信息化试点城市,2014年成立全国首个县区级数据统筹局,持续推动数据资源汇聚,截至2020年年底,已沉淀超50亿条数据,建成城市数字大脑,成立建设运营公司,在智能交通、政务服务、基层治理等方面数字化应用水平持续领先。顺德区“智慧顺德”初见成效。建设集云计算、云储存、云服务等一体的智慧顺德云计算中心,囊括40多个场景应用,获得“广东新型智慧城市创新应用案例”奖。高明区“互联网+监管”走在前列。建成全省首个以综合监管为核心的智慧市场监管信息系统,实现对“双随机、一公开”全流程的监管,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被广东省定为2020年12项“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复制推广经验”之一。三水区“互联网+政务服务”亮点频出。探索建设全省首个线上线下结合的“中介超市”,率先开展工程建设领域并联审批,推行不动产登记60分钟审批、商事登记“一门式”改革等一系列举措。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市信息化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基本达到《佛山市“数字政府”建设方案(2018—2020年)》预期,但在体制机制、基础设施、数据资源共享及数字产业等方面,与人民群众期待相比,与标杆地区相比,仍存在不少差距。

  1.统筹管理体制机制不畅。“一盘棋”决策统筹机制有待健全。决策机制方面,市大数据统筹发展委员会在市区协同、专家咨询、公众监督、考核督办、议事协商等方面机制仍未健全,决策委员会价值未被充分发挥;业务统筹方面,市、区信息化管理架构不匹配,上通下达仍存在一定阻力;项目管理方面,围绕信息化项目全生命周期、全参与主体的管理机制仍未完全理顺,应用建设碎片化,项目变更频繁,项目建后效益不理想,市、区常态化联动协商机制缺乏,重复投资建设、信息孤岛等问题仍然存在。信息化人才支撑体系较弱。各部门信息化队伍规模、专业能力、培养机制等方面与急剧增长的数字政府改革人才需求间存在较大差距。建设运营模式创新不足。各部门仍以传统的分散建设、部门自主运营为主,未能有效整合社会资本和力量,市场化手段利用不足。

  2.数据资源共享应用不深。数据统筹能力总体较弱。数据标准仍不健全,数据供需不匹配,各部门各区域间数据管理能力发展不均衡。数据归集率较低。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跨层级全方位的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制尚不完善,数据权责不清晰,数据归集主动性不高,数据总量相比标杆地区仍有较大差距。数据可用率不高。各部门对数据价值认识不足,数据更新不及时,发布不全面,内容质量参差不齐。数据增值开发能力较低。对数据和业务的融合理解不够,数据挖掘分析的深度、广度不足,数据深度应用场景缺乏。数据开放流通机制不健全。开放数据资源较少,总体质量不高,围绕政务数据资源的开放、交易、利用的规则制度及生态体系有待建立。

  3.基础设施统筹利用不足。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顶层设计不足。全市范围来看,城市物联网应用不多,5G覆盖范围还较窄,区块链、量子通信等新技术领域建设投入较少,数据中心规模相对较小,上架率、云服务水平及能源利用率整体偏低。电子政务基础设施承载能力较弱。政务云平台长期资源匮乏,难以满足高速增长的应用需求;政务网缺乏更新迭代,运维难度大,服务效能低。新型融合基础设施统筹不够。城市建筑、桥梁、道路、管网、灯杆等公共基础设施的智能改造仍处于起步阶段,多功能信息杆柱、智能化充电设施等融合型智能设施缺乏总体规划。基础安全防控能力有待加强。全方位、多层次、一致性、自主可控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仍未形成,关键基础设施安全管理制度滞后,缺乏密码保障体系,集中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安全风险监测、处置、监督、运营能力还不成熟,安全管理人才匮乏。

  4.数字产业创新发展不够。本地信息化服务力量薄弱。缺乏龙头企业和高端智库,原创性、前沿性、超前引领性创新能力不突出,数字化关键技术研发水平、发展规模等方面与标杆城市存在较大差距。数字化创新活力不足。参与主体较为单一,开放、共建、共治、共享的发展理念暂未形成,公众和企业参与数字城市建设形式和路径仍不畅通,公众和企业获得感、参与感不足。

  (三)面临形势。

  1.国家战略导向提出新要求。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数据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等重大战略规划正式将“数字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指出要“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明确数字中国建设发展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明确新时代数字中国建设的总目标是坚持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步推进,全面支撑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均衡、包容和可持续发展,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明确将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未来,我市亟需在“数字中国”“数字广东”建设总体框架指导下,着力推进经济社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推进“数字佛山”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信息技术发展催生新动力。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区块链、虚拟现实、量子科技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交叉融合,信息和通信技术领域创新空前活跃,新兴技术持续向经济、社会和公共管理领域渗透,新应用、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和新服务层出不穷,为提升城市经济社会各领域数字化水平提供有效支撑。数字新基建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新支点,“宅经济”催生新消费,线上业态成为新增长点。面对经济社会深度变革的客观现实,我市要发挥珠三角一体化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双优势”,抢抓国家“政策红利”和“数字红利”,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加快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以“数字佛山”建设为切入点,实现飞越式发展,牢牢把握住信息技术变革的战略机遇。

  3.区域协同发展赋予新使命。目前,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我市正面临“一带一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广佛全域同城化发展、“一核一带一区”建设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等重大机遇,经过改革开放40年发展,积累了较雄厚的经济基础和综合实力,拥有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制造业提质增效、民营经济保持活力、营商环境优良等发展优势。推进“数字佛山”建设,有助于我市更好地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的进程,进一步促成跨区域的产业合作和资源共享,促进资金、信息、技术、人才、市场、数据等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优化重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能级。

  4.人民美好生活激发新需求。当前,我市正面临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城市形态功能品质与经济体量不匹配,环境污染治理任务艰巨,公共服务特别是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与人民群众期待还有较大差距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背后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民对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舒适的居住环境、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等方面的追求。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城市数字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以人为本开展“数字佛山”建设,解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不断缩小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与人民群众需求之间的差距,这也是改善和服务民生的必然要求。

  5.城市竞争加剧面临新挑战。佛山市“一网一门一次”等政务服务模式改革在国内相对领先的先发优势正在逐步缩小,公共服务、城市治理、营商环境等领域发展面临全国更多城市的激烈竞争压力。除了来自广州、深圳两大超一线城市的强大压力,东莞、珠海等周边城市在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建设推动下发力数字城市建设,城市竞争力迅速攀升,与我市形成你追我赶的竞争格局。与此同时,北京、上海、杭州、福州、成都等省外城市高度重视数字城市建设,提出一系列创新举措,如杭州“移动办事之城、移动办公之城、城市数字大脑”、上海“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等,也给我市带来压力。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紧抓“双区”建设、“双城”联动、“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开发开放”等重大战略发展机遇,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统筹、共享、安全、服务”八字方针,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改革建设为着力点和突破口,以数字引领融合创新为主线,实施“数字+科创、数字+兴业、数字+惠民、数字+智城、数字+优政”五大应用引领,夯实“组织能力体系、数字基础设施、数字智能中枢、标准规范体系、安全保障体系”五大统筹支撑,推动城市数字化发展和营商环境优化,更高水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高标准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更高质量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更高效率提升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水平,不断增强城市创造力、竞争力、吸引力,塑造“数字佛山·善政智城”城市新名片。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以便民惠民利民为根本目标,以持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数字佛山”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社会各方最关心最现实的重点难点问题,让“数字佛山”建设成果惠及于民。

  坚持统筹兼顾。按照全市“一盘棋、一体化”和“一张蓝图干到底”的要求,统筹兼顾各领域、各系统、各单位建设重点,推动形成结构清晰、体系完备、标准统一、便于迭代的总体架构体系。

  坚持协同共享。推进信息基础设施、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整合共享以及跨部门、跨领域的业务流程重组优化,促进设施互连、平台共用、数据共享、业务协同。

  坚持安全可控。切实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强化关键信息系统和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确保城市信息基础设施、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安全可控。

  坚持改革创新。借鉴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做法,发挥新科技作用,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推动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和模式创新,不断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三)战略定位。

  按照中央和省对佛山城市的战略定位,遵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佛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要求,主动融入“数字中国”“双区”建设、“双城”联动、“一核一带一区”“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等重大战略,以政府数字化转型为突破口,从对内积聚力量、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以及对外打造品牌、提升区域竞争力两个方面,提出建设营商环境一流体验区、数字智造转型先导区、政务服务标准示范区、市域治理创新引领区、智慧城市建设先行区的“数字佛山”战略定位体系,助力佛山全面建成粤港澳大湾区极点城市和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争当全省地级市高质量发展领头羊。

  营商环境一流体验区。以广东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为契机,贯彻落实市委把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要求,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和国际国内最优最好,以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为抓手,以贴近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以简化办事手续、减少办事时间、降低办事成本为着力点,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在惠企服务、市场监管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助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服务效率最高、管理最规范、综合成本最低的营商环境一流体验区。

  数字智造转型先导区。以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加快建成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形成涵盖工业互联网关键核心环节的完整产业链。聚力推动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的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打造全国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标杆城市。充分发挥国家级综合试验区优势,大力推动数字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建设一批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应用项目,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

  政务服务标准示范区。以国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为契机,在“一网一门一次”政务服务改革成果基础上,形成“标准引领、平台支撑、数据赋能、政民互动”的工作思路,建立“三横两纵”政务服务标准化工作体系,构建“平台集约化、服务标准化、过程在线化、运行一体化、业务数字化”的政务服务标准体系,打造“标准化+信息化、标准化+制度化、标准化+体系化、标准化+便捷化”四个相结合的政务服务标准化试点创建特色,使我市政务服务持续领跑全国,将佛山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政务服务标准示范区。

  市域治理创新引领区。以国家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为契机,以城市数字大脑、CIM(城市信息模型)、BIM(建筑信息模型)为基础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手段、以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域社会共治智云平台升级应用为重点,全面实时感知城市动态,全程实时分析治理需求,全域实时处置各类事件,真正构建“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全流程、全天候、大综治、大城管、大协同”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提升政府决策和风险防范水平,提高社会治理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将佛山打造成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创新引领区。

  智慧城市建设先行区。以广东省智慧城市建设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以世界级湾区城市群视野谋划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以建设国家新型智慧城市、佛山粤港澳合作高端服务示范区为契机,以提升城市治理和服务水平为目标,以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深度融合为途径,夯实信息基础大系统,汇聚城市生态大数据,搭建民生服务大平台,在粤港澳大湾区率先建成基础扎实、特色鲜明、发展蓬勃的数字政府及新型智慧城市,以数据要素带动资本、人才、技术等优质资源加速聚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智慧城市建设最具影响力先行区。

  (四)发展目标。

  以持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深入推进“数字佛山”建设,聚焦“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政民互动一网呼应、惠企服务一网速达、公共资源一网交易、市域治理一网统管、政府运行一网协同”,不断提高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水平,提升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引领数字经济、数字社会的全面发展,将佛山打造为全国地级市数字化发展的样板。

  到2025年,“数字佛山”建设基本实现10个走在全国前列: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走在前列。以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为导向,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和国际国内最佳实践,瞄准营商环境全国前列,建设服务效率最高、管理最规范、综合成本最低的营商环境一流体验区,切实提高企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推动产业转型加速发展,争当全省地级市高质量发展领头羊。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水平走在前列。围绕规划咨询、工业设计、产业监测、信息安全、人才培训、宣传推广、诊断评估、项目管理等公共服务,形成完备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服务体系。推动制造业企业从基础建设、单向应用向综合集成、创新引领跨越,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响应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建设数字智造转型先导区,打造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走在前列。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数字经济核心技术攻关等方面实现新突破,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有质的提升,率先建成支撑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型基础设施,重点产业和领域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深度推进,数字经济综合实力居全国地级市前列。

  ——政务服务水平继续走在前列。以构建“服务型政府”为导向,推动政务服务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行,全市政务服务“业务通、系统通、数据通”,实现“掌上可办所有事、秒批智办高频事、一证联办‘一件事’、一地通办全国事”的政务服务新格局,切实提升群众办事体验。

  ——民声诉求响应能力走在前列。以构建“互动型政府”为导向,打造具有佛山特色的“全方位、常态化、在线化、智能化”的政民互动综合服务体系和品牌,集成多渠道全媒体服务,打造便捷、高效、规范、智慧的政务服务“总客服”、协同联动“总枢纽”、社情民意“总参谋”,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切实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市域社会治理水平走在前列。以构建“善治型政府”为导向,充分发挥智治对社会治理的重要支撑作用,横向搭起共治同心圆,纵向打造善治指挥链,提升社会治理协同化、精准化、智能化、共治化水平,建设市域治理创新引领区,基本建成现代化市域社会治理体系。

  ——数字基础设施和支撑保障能力走在前列。政务网、政务云进一步提速增效,部门专网全面打通,基本建成可信、可靠、可控的信息安全体系,网络与信息安全水平显著提升。体制机制、标准规范进一步优化,形成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数字佛山”建设运行机制。

  ——数据治理和深度应用能力走在前列。以构建“开放型政府”为导向,建立健全权威高效的政务数据统筹协调机制,实现数据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协调,数据资源全面汇聚、高效流转、有序开放,创新公共数据开发利用新模式,深入挖掘社会数据价值,推动公共数据与社会数据深度融合,培育和发展数据要素市场生态。

  ——城市体征感知能力走在前列。以构建“智慧型政府”为导向,系统规划城市神经元系统,初步实现“全市域、全行业、全过程”可感知、可分析、可预测、可处置、可交互、可进化、可决策。基本建成城市数字大脑,城市数字化治理能力大幅提升,形成“一图感知、一脑赋能、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精准高效”的城市运行治理格局,打造智慧城市建设先行区。

  ——政府整体运行效能走在前列。以构建“效能型政府”为导向,打造主动、精准、整体、智能的数字政府运行模式,完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公共绩效管理体系,移动办公、在线协同、数据辅助决策成为数字化履职新常态,基层减负取得明显成效,切实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主要公共指标如下:

表1  “数字佛山”建设主要指标表

序号

指标名称

2023年目标

2025年目标

一、总体指标

1

数字经济总体规模(亿元)

7000

10,000

2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20%

3

一流营商环境排名

全省前列

全国前列

二、数字+科创

4

高层次科研平台(个)

3

5

5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13.85

15.06

6

全市政务信息化投入(亿元)

25

45

三、数字+兴业

7

工业互联网平台(家)

6

9

8

上云上平台企业(家)

重点扶持800家,带动2万家

重点扶持1500家,带动5万家

9

工业企业应用机器人(台)

2.2万

3.2万

四、数字+惠民

10

感知校园(个)

10

100

11

“佛山人才大数据库”人才数据(条)

200万

250万

12

电子社保卡发卡量(张)

330万

420万

13

“佛山通”城市移动服务用户(万人)

400

800

五、数字+智城

14

累计建成5G基站(个)

1.5万

2.5万

15

新建成数据中心(个)

7

9

16

政务外网互联网出口带宽

5Gbps

6Gbps

17

电子政务云存储能力

7.5P

10P

18

中心城区交通信号灯联网率

75%

85%

19

公共安全智慧监控覆盖率

95%

97%

六、数字+优政

20

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网上全流程办理率)

70%

超过95%

21

市长直通车平台按时响应率

99%

100%

市长直通车平台按时办结率

99%

100%

市长直通车平台办件解决率

87%

90%

市长直通车平台办件满意率

95%

96%

22

信用应用数(个)

15

30

23

公共资源线上交易金额(万元)

17,394,881

18,464,620

24

公共数据汇聚量(亿条)

300

600

25

开放数据集数量(个)

1200

2500

26

综合档案馆藏应数字化档案数字化率

83%

85%

  三、架构设计

  (一)总体架构。

  “数字佛山”建设秉承“能力是核心、应用是牵引、环境是保障”的架构理念,统筹建设“以数字智能中枢、数字基础设施为核心支撑,以组织能力、标准规范、安全保障为体系支撑”的“五位一体”统筹管理框架,以需求和应用为导向,以“数字+科创”为抓手,以“数字+兴业”为主线,以“数字+优政”为突破口,全面提升“数字+惠民”“数字+智城”体验,形成具有佛山特色的“五+五”总体架构体系。


   


图1  总体架构图

  1.实施“五+”应用引领。

  数字+科创:以“超前的数字应用”为目标,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新应用场景集合,搭建技术创新载体,推动新技术与政务服务、城市治理、商业服务等业务全面融合,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新生态,全力做强创新引擎,打造自主创新新高地。

  数字+兴业:以“一流的营商环境”为目标,通过提升惠企服务水平,推动信息化与制造业、农业、商业等深度融合,构建新型市场监管体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数字+惠民:以“优悦的百姓生活”为目标,推动公共服务便利化,让百姓办事不求人,实现衣食住行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便捷化、普惠化,市民生活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数字+智城:以“精细的城市管理”为目标,通过打通虚拟城市空间与实体城市空间的交互通道,推动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创新,努力构建生产、生活、生态统筹推进和有机衔接的治理体系。

  数字+优政:以“便捷的政务服务”为目标,通过数据驱动政务服务流程再造,转变政府行政理念,创新治理和服务方式,构建“精准、主动、整体、智能”政府,推动电子政务向智慧政务升级。

  2.夯实“五大”统筹支撑。

  组织能力体系:建立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组织管理体系,进一步提升战略决策、统筹管理、数字管运、协同创新、评估监督等能力。

  数字基础设施: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健全大数据和云计算设施,提升公共基础设施集约化和智能化水平,建成可靠易用、云端一体、移动协同、全局智能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数字智能中枢:着力推进城市数据融合和技术赋能,建设轻量化、一体化、共享化的中枢平台,推动城市体征全面感知、城市运行一体联动、服务应用深度赋能。

  标准规范体系:结合我市城市特色,分类规划建设标准内容及核心要素,建立健全涵盖“总体、管理、数据、技术、业务、安全”等方面内容的标准体系。

  安全保障体系:统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强化安全管理,重点加强网络和数据安全,提高网络空间治理水平,增强“数字佛山”安全防御能力。

  (二)管理架构。

  坚持全市“一盘棋、一体化”和“一张蓝图干到底”的原则,在管理体制、建设模式、运营机制等方面积极开展实践创新,构建“统一领导、统筹管理、专业运营、智库支撑、共建共享、协同联动”的“数字佛山”组织架构体系,建立适应政府数字化转型要求的领导体制和协同工作机制,为“数字佛山”建设提供组织保障与制度保障。

图2  管理架构图

  1.统一领导。参照省数字政府管理架构,成立数字佛山统筹协调机构,主要负责审议数字佛山统筹发展的重大事项,审定重大规划、管理制度、项目计划及资金计划,负责数字政府改革和智慧城市建设的宏观指导、统筹规划、跨部门协调和统一部署,对信息化建设及数据发展和保护工作中的重大事项进行决策,组织领导本行政区域内数字化发展工作。

  2.统筹管理。

  (1)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是“数字佛山”建设的行政主管机构,负责统筹推进“数字佛山”建设,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需求、统一监督、统一评价”的原则,牵头制定“数字佛山”建设规划,发布年度工作要点,负责建设、运营基础设施、共性支撑和公共应用类项目,统筹管理各职能部门信息化项目,统筹全市公共数据的采集、使用、管理和开放,指导各区数字政府改革和智慧城市建设,尽快形成市区联动、合力推进的数字政府改革和智慧城市建设格局。

  (2)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是各区数字政府改革和智慧城市建设的行政主管机构,负责具体推进各区“数字政府”建设,统筹管理本级信息化项目;负责建设和运营本级数字化基础设施、信息系统,统筹本地区公共数据的采集、使用、管理和开放;负责指导协调区级部门开展覆盖市、区两级的垂直应用建设,确保市区两级信息化建设无缝对接。

  (3)设立首席数据官。市、区各级政府部门应设立本级本部门首席数据官,作为本级本部门数字政府改革和智慧城市建设负责人,组织落实本级本部门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建设工作任务,统筹数据管理和融合创新,对本级政府或本部门信息化项目实施常态化指导监督,推动本级、本部门数据运营机构建设,组建数据治理及运营团队等。

  3.专业运营。

  (1)基础设施运维。市信息网络中心负责政务基础设施建设,为数字政府政务网络和信息安全等提供技术支撑。其中,政务云网安全监测中心(平台)承担电子政务中心机房、政务云网等运维和管理工作,统筹整合市直各部门信息化办公设备、硬件资源等政务基础设施运维工作;政府网融媒体创新中心(平台)承担政务网站和政务新媒体运维管理工作,利用“佛山通”等平台,加快推进电子政务与新媒体融合创新发展。

  (2)数据资源运营。市数据资源中心与省数字政府建设运营中心(平台)对接,负责统筹全市政务数据资源和信息化系统,构建城市数字大脑,繁荣“数字佛山”生态体系。

  4.智库支撑。成立数字佛山专家咨询委员会,建立健全信息化专家咨询机制,提高“数字佛山”发展决策的科学性。加强与国家信息中心、国内知名高校、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合作共建数字技术应用研究院,为数字政府改革和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5.共建共享。各部门作为参与“数字佛山”建设的重要行政力量,主要负责本部门专业应用建设运营、公共数据管理等信息化工作,鼓励与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共建共享新技术、新平台,探索统建共用、建设移交、合作共建、单独建设的信息化项目分类管理机制。对全市通用的数字基础设施、城市数字大脑、支撑平台、标准规范等统筹模块,以及国家、省、市明确要求需由全市统一建设的项目,实行统建共用;对以市直各部门内部业务为主的重要信息化项目,实行合作共建;对部门专业业务应用,实行单独建设。

  6.协同联动。

  (1)加强与省衔接。按广东省数字政府的统一领导、规划设计和标准规范,制定符合“数字佛山”发展的区域性顶层设计和管理细则。成立国有独资、全资或控股的大数据公司,会同数字广东网络有限公司等战略协作单位,共建数字广东建设珠三角创新中心和佛山市数字化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加强与省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和“粤省事”“粤政易”“粤商通”“粤监管”“粤政图”“粤信签”等粤系列产品,以及省云、网、数、应用支撑平台等的高标准对接,并充分利用省提供的集约化创新政务应用功能,开展市本地政务应用建设和运营,开展特色应用创新。

  (2)加强部门集约。市与各部门应用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统筹管理全市数字基础设施,统一建设运营城市数字大脑,负责牵头建设跨部门通用应用。各部门原则上不再单独建设数据中心、云平台等基础设施,新建系统统一部署到市政务云平台,已有系统逐步向市政务云平台迁移。特殊部门可保留原有实体云平台,通过改造作为分平台由市政务云平台统一纳管。市级各部门自建应用系统须考虑区级协同应用,避免重复建设。

  (3)加强市区统筹。市与区的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建设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在管理上,全市统一顶层设计,统一体制机制,统一标准规范,各区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落地实施。在建设上,市级侧重云、网、数等新基础设施的统筹管理和通用业务系统的建设,并面向全市提供优质共性能力支撑,鼓励各区统筹建设前端感知设施、本地特色业务应用;区原有的云、网、数等平台需与市级连接贯通,成为管理分节点。探索“立项在市、建设在区”“统筹建设、分级应用”等合作共建模式。在运营上,各区应当加强与市级运营中心(平台)互联互通,形成上下一盘棋的“数字佛山”运作模式。

  (4)加强跨域协同。“数字佛山”是助力广东省、珠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枢纽。通过将“数字佛山”的整体能力向珠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做好政务网络、系统、平台的接口和标准,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形成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推动广佛通、湾区通等建设,以信息流促进珠三角地区和粤港澳大湾区人流、物流、资金流畅通,提升广佛、珠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的协同能力。

  (5)加强行业引领。成立佛山市电子政务协会,以党的建设引领行业风气的全面优化,以部门模范机关创建引导公共服务的整体提升,积极推动政企业务协作和党建活动共建,促进行业自律、企业自觉,形成亲而有度、清而有为的新型政商关系,弘扬干净干事、务实创新、风清气正、合作共赢的良好行业生态。

  (三)技术架构。

  参照广东省数字政府建设技术架构,以集约共享、数据赋能为特征,“数字佛山”技术架构分为“三横三纵”的分层架构模型。“三横”即数字基础设施层、数字智能中枢层、数字应用层;“三纵”即组织能力、标准规范、安全保障三大支撑体系。


图3  技术架构图

  四、实施“五+”引领,赋能数字化转型

  (一)以“数字+科创”引领数字创新新引擎。

  1.培育融合发展的数据服务生态。

  (1)强化数字创新能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快创新资源布局,打造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数字创新链闭环。高水平建设一批高端信息技术科创载体,激活数字创新链的源头活水,加大数字创新供给能力。依托新型研发机构和大院大所,加强数字技术基础性、前瞻性研究,推动数字创新链条向前端移动,以创新优势引导产业资源集聚。

  (2)推动国有企业平台化发展。广结生态利益共同体,通过平台一次性固定资产投资,上下游生态企业多次复用,并按市场化原则、商业化方式有偿共享数字化生产资料,实现基于使用权开放的共赢。探索生产资料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改革,在推进共享经济发展中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

  (3)完善数字技术创新链条。以电子信息行业协会、电子政务协会、数字产业联盟等机构为纽带,支持龙头企业联合供应链重点企业形成数字产业创新联盟,打造国产化自主可控体系。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相结合,积极融入粤港澳一体化数字经济产业生态,深化协同联动创新,推动数字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打造全球领先的数字科创中心。重点突破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工业控制软件、人工智能、区块链、高端芯片、智能制造和工业机器人、数字货币等领域技术难关,逐步建成战略清晰、技术先进、产业领先、安全可靠的网络强市。

  2.构建体系化创新基础平台集群。积极争取国家、省重大数字科技基础设施以及广东省大数据交易中心落户佛山,强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量子科学、新材料等科研平台建设。高水平建设季华实验室、佛山仙湖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大力支持香港科大—博智林联合研究院、阿里云创新中心(佛山)、清华大学佛山先进制造研究院、国家信息中心(佛山)数字技术应用研究院等新型研究平台建设。

  3.完善制造业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加速形成高速、泛在、融合的基础网络设施,大力推进5G网络建设,围绕重点制造业应用场景提升建设速度、融合深度和应用广度,加快推动建设5G区域创新应用高地。改造升级制造业企业内外部网络,推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建设。加快窄带物联网(NB-IoT)建设,积极发展低功耗广域网(LPWAN),深化工业物联网(IIoT)在工业制造领域的行业应用,推动设备联网数据采集。科学合理、统筹规划全市数据中心建设,有序推动建设工业大数据中心集聚区。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4.推动工业核心数字技术协同攻关。深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研发设计,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科研院所为智力支撑,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统筹开展基础材料、关键工艺、核心元部件、高端软件、系统集成等方面协同攻关,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共性和关键核心技术难题。联合高校、科研机构等组织,探索产学研深度结合的有效模式和长效机制,建立一批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围绕大数据技术,共同开展技术创新、标准制定、应用示范等工作,全面推动创新应用与国内底层核心技术的适配,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治理创新,推动我市各行业数字化转型及安全发展。着力提升数字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建设,鼓励本地高校、科研机构制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收益分配办法。支持龙头企业引领行业标准建设,推进传统行业与数字技术融合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制定高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佛山标准。

  (二)以“数字+兴业”引领产业转型新格局。

  1.服务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大力支持企业“上云上平台”和“机器换人”行动,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以“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为导向,加快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等技术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应用,构建工业互联网发展生态体系,促进数据要素与设计、制造、管理、销售、物流等全过程融合。重点推动高端家居产业向智能化转型,鼓励先进装备制造龙头企业全链条延伸,拓展传统制造业价值空间。鼓励建立大型制造企业与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平台,推动大企业面向全社会开放平台资源。

  2.引导平台经济融合发展。聚焦发展专业化、精准化的电商服务,培育支持一批工业、农业、物流、商务等细分领域的垂直电商平台,拓展“互联网+”消费新渠道,发展社交电商、直播电商、社群电商、“小程序”电商、网红经济、无人零售等新业态。健全“互联网+信用监管”机制,充分发挥平台型企业对市场主体的组织、协调、规范、引导功能。

  3.推进智慧普惠金融建设。加快完善“粤信融”平台,同步推进“中小融”平台的应用,建立健全政府数据与社会数据归集整合、开发共享机制,综合运用金融科技手段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便捷高效、低成本的融资服务。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智慧普惠金融体系,大力发展智慧普惠金融。大力发展数字金融,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对接金融科技应用试点工作,加强科学技术手段运用,打造数据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普惠金融服务模式。

  4.强化知识产权运营能力。统筹各类知识产权信息资源,探索建立一体化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推动知识产权相关数据互联互通,推动建立研究机构、高校等科技成果开放平台,强化一站式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与保护,整合咨询指引、纠纷调解、鉴定评估、侵权分析、监测预警等多领域多环节服务资源,探索建立多元化、一体化、国际化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体系。积极参与粤港澳跨区域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协作,做好跨区域维权援助协同。

  5.推动重点产业数字化发展。

  (1)积极推动数字产业化发展。培育壮大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服务、电子元器件及模组、超高清显示、智能装备及机器人等优势数字产业,加快布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等前沿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集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推进大数据产业园建设,广泛开展数据采集、清洗、存储、加工、分析和行业应用等大数据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打造大数据全产业链。

  (2)推进服务业数字化赋能。以“便民数字商务”为出发点,围绕市民的“衣食住行用”需求,大力发展智慧生活服务业。拓展“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鼓励建设智慧商店、智慧餐厅、智慧超市、智慧街区等新业态和体验经济、首发经济等新模式。积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升级,加快数字会展建设,加快推进佛山品牌产品海外数字化展示体验馆建设。推动智慧物流腾飞计划试点企业开展数字化改造,探索发展“互联网+”车货匹配、无车承运人等新业态新模式。

  (3)发展特色数字农业。探索数字农业在佛山市特色优势产业的应用场景,推进数字技术与现代农业装备融合发展,促进数字技术与农产品种植、养殖等生产环节和农业上下游产业链有机融合,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管理。探索构建集农业基础信息、农业经营主体、农村集体资产等数据为一体的农业大数据基础平台,建立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管理体系,巩固提升农业信息采集和数据监测分析能力,打造“政务高效化、生产智能化、服务便捷化”的现代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4)打造未来智慧园区。以三龙湾科技城、佛山高新区、广东金融高新区等为载体,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创新资源,积极利用大数据、5G、区块链等新技术,加快建成一批数字化园区平台。加强重点工业园区特别是新型综合园区的规划布局,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和管理平台等智慧化改造,提升园区运营效率和集聚发展水平。探索在产业集群、园区等建立公共型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构建数字化转型开源生态,提供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

  (5)强化国有资产数字化管理能力。推进“数字国资”规划与建设,统筹规划佛山市国资系统信息化建设。以在线监管为重点,实现对市属国有企业财务、发展改革、考核分配、资本运作等信息的实时、动态采集和汇聚,实现对市属国有企业全层级多维度的在线经营评价、全程动态监测、预警督导纠偏。

  (三)以“数字+惠民”引领为民服务新体验。

  1.提升智慧教育服务品质。充分整合教育系统数据资源,建设“佛山市教育数据银行”,积极应用教育大数据服务教师与学生知识学习、合作交流、个性化诊断与分析、教学资源匹配、教学质量评估等,实现教学差异化、学习个性化、资源均等化。积极探索利用5G+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课堂互动、课后作业、考试评价、校园管理等各类校园教育场景及课外教育、职业教育、技能培训、远程教育等社会教育场景下的智慧教学与管理应用。推进感知校园建设升级,适时推动一批互联网创新实验室、智能教室、虚拟仿真实验室等网络化教学试点建设。建设校园安全智能化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安全预警监测一体化管理。强化“数码学习港”“网上教学资源超市”等平台服务能力,汇聚优质学科资源,支持智能交互学习,提高人民群众的教育满意度。

  2.完善智慧医养服务体系。

  (1)加强卫生健康信息便民惠民创新,统筹推进区域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优化和完善全员人口库、健康档案库、电子病历库等基础数据库,为深化卫生健康融合应用提供数据基础支撑。深化电子健康码建设应用,推动“全市一码”“一人一码”“一码一档”全覆盖。大力开展基于5G的智慧医院建设,优化再造医疗服务流程,完善远程医疗体系。探索发展卫生健康大数据智能辅助诊断、健康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应用。面向基层医院医生建设全科医生助手,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切实提升基层医疗水平,实现健康评估、咨询、随访、预约等精准化服务。深入推广全市统一移动健康综合服务平台,全面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持续完善智慧医院、互联网诊疗等新服务模式,促进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流程一体化、区域共享一体化,实现公共卫生服务一站式管理。

  (2)搭建全市老年人服务数据库,利用“互联网+”整合优化养老和医疗资源配置,创新医养结合模式,加快数字化养老社区建设。提升基本养老服务申请受理、过程管理、资金结算、信息推送、服务质量监测等全流程服务供给能力,实现养老服务精准化、智能化,改善服务体验。

  (3)强化基于大数据应用的卫生健康综合监管,建立医疗机构智能监管模型,统一监管规则,推进医疗机构自查自纠、行业组织自律监管、卫生部门监督执法和社会公众监督协同,推动卫生健康行业治理现代化。

  3.优化智慧就业社保服务。

  (1)提升社会保障数字化水平。全面接轨省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等一体化系统,不断优化业务流程,推进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提升医疗保障、社会保障等业务“指尖办理”体验。建立基于大数据的监管监控和决策支持体系,提高社保基金监管的精确性和及时性。

  (2)推动数字化就业。整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内部就业相关服务系统,实施“互联网+就业”,进一步优化智能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推动“云招聘”“云岗位”和“云创业”,建立健全就业困难群众托底帮扶机制。

  (3)创新人才服务方式。升级完善优粤佛山卡服务平台功能,开展高层次人才“一人一码”服务,打造“人才政策一键兑、人才办事一站办、人才双创一起帮、人才服务一码通”的人才服务特色,为各类高层次人才提供“政务+创业+医疗+住房+商旅+联谊”六位一体服务,实现人才服务的主动化、精准化、一站式。

  4.活化岭南智慧文体旅游。以打造“岭南文旅全球重要目的地”为目标,整合全市岭南文化特色旅游资源,构建智慧文旅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加强文化旅游大数据应用,全面提升文化旅游行业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营销、智慧体验水平。持续优化佛山文旅云,搭建地方传统文化项目线上线下推广展示平台,推进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典籍资源数字化,探索建立互利共赢的粤港澳区域数字文化合作关系。推进“数字体育”建设,为居民提供更加精准化、个性化的体育健身服务。实施“数字文化”工程,推进智能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化馆、数字美术馆等公益性文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数字文化供给水平。积极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拓展数字创意、数字出版、数字影音等数字文化内容供给。推进“数字方志”建设,加快 AI、VR 等新技术与地方志深度融合,建设地方志全文数据库。

  5.推动民政服务协同联动。

  (1)整合民政内部服务系统,构建集社会救助、养老服务、社会事务、儿童福利、慈善事业、社会工作、城乡社区等业务为一体的在线民政业务平台,进一步提升民政数字化应用和服务水平。开展数据治理和深化民政数据综合应用,提升内部运作效能和科学决策水平。

  (2)创新退役军人服务模式。持续完善退役军人一站式服务、双拥工作管理、优抚信息管理、退役士兵安置等功能模块,完善退役军人数据库,助力全市退役军人事务精细化管理。

  6.铸造数字佛山服务品牌。着力提升“佛山通”城市移动服务能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不断提升“佛山通”服务能力,推动政务服务、公共服务、便民服务、商事服务、媒体服务等服务向“佛山通”集成,实现城市移动服务一站即享、一触即达。探索基于用户画像提供精准赋码,推动健康码、交通码等各类生活码与“佛山通”互联互通,实现一码通行。探索基于地理位置信息、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精准主动服务,自动感知不同主体不同场景的个性化需求。加强“佛山通”品牌推广,纵向与“粤省事”无缝衔接,横向与其他城市跨城互通。以探索建立市场化运营主体为核心,优化“政府+媒体+IT”的新型合作运营模式,推动电子支付、证照互认等便民服务生态合作,加强运营效果评估,铸造“数字佛山”服务品牌。

  (四)以“数字+智城”引领城市运行新模式。

  1.培育全民化创新创意数字文明。强化全民“数字素养”教育,建立数字技术终身学习平台和实训体系,提升全民数字技能。依托统一的国际二维码应用标准体系和城市地图,搭建互动式数字化城市平台,构建开放、创新、融合的平台生态体系,为市民提供便捷的数字“码上服务”体验。创新探索“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模式,以新平台催化新技术、新内容、新业态的深度融合发展。以跨界融合和多业兼营方式推动数字文化新业态发展,加快数字文化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大力运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数字技术,打造自主可控的新型移动传播平台,不断提升城市主流媒体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能力和水平,构建支撑数字城市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2.完善泛在化数字城市基础设施。

  (1)提升自然资源数字化管理能力。建设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完善佛山市时空信息云平台,汇聚全市时空数据,提供地理空间数据共享服务。基于全市统一的时空信息云平台,通过强化遥感AI、时空数据能力,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治理一张底图,加强对城市的房屋建筑、道路桥梁、市政绿化等设施的统一规划和科学衔接。加强国土规划数据应用,建立国土规划预测模型,预判土地供给与土地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强化全市国土空间科学有序管控,为各项自然资源业务管理和领导决策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撑。

  (2)推动水利和气象管理数字化。建设数字水利,完善防汛工程地理空间数据库,建设综合水利、水资源数据地理信息系统,全面提升感知、分析、预测和风险防范能力。实施“智慧气象”综合防灾保障工程、“智慧气象”核心技术创新工程、“行业+智慧气象”服务拓展工程三大工程,建设灾害预警靶向发布系统,完成气象防灾服务“一张图”基础数据集,实现对目标区域防灾责任人的预警信息靶向发布。

  (3)加快住建系统数字化转型。以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电子身份认证和多维度空间编码标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CIM(城市信息模型)、BIM(建筑信息模型)等技术,推进城市建筑、市政设施和地下管线的数字化管理。搭建全市房屋建筑、市政设施等主题数据库,并基于国土空间一张图,建设“图上住建”,实现项目、房屋“全落图”,建设各类业务专图,达到以图管项目、以图管房、以房查人,推动住房城乡建设行业企业、人员、项目、房屋、市政设施等基础数据管理全覆盖和业务数据全融合。实时监测感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运行态势,利用城市运行数据,前瞻规划和动态推演,科学设计、合理布局城市公共基础设施,逐步实现城市可视化、可验证、可诊断、可预测、可学习、可决策、可交互,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升级。

  (4)深化交通运输数字化应用。不断完善一体化、智能化智能交通架构,基于城市数字大脑和CIM(城市信息模型)技术,构建交通数字化运行管理系统、交通信息资源数据底盘、城市级交通数字孪生平台,实时推演和预测交通运行状态,提升全市公路、高速、快速、航道、城市轨道、城际轨道、高铁、机场、港口等在内的交通运输领域感知、互联、监测、分析、预测、管理和应急能力,推动交通领域数据、业务的深度融合,加强人、车、通行空间及时间的整体、精准、智能管控。建设市级交通信号配时优化中心,搭建路口信号配时智能调优模型,实现全市信号灯统一归口、协调控制、精细化调控,推动信号配时智能优化。积极开展“智慧道路”“智慧轨道”“智慧机场”“智慧港口”“智慧停车场”等领域建设,提升交通全领域智能化水平。加强公安交警、交通运输、应急管理、生态环保、住房城乡建设、城管执法等部门数据协同,结合车路协同、自动驾驶等各项新技术,以交通视角推动城市治理更精细智能,群众生活出行更舒心安全。

  3.构建精细化数字生态治理体系。聚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生态文明建设持久战的需要,以“数字政府”改革和“一网统管”机制为契机,整合拓展水环境、大气环境感知监测网络建设,加快土壤、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布局,积极构建水陆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系统监测网络。以统一地理信息平台为基础,通过加载、调用、制作图层专题等方式,形成基于地理信息的生态环境全要素管理“一张图”,汇聚打通业务数据孤岛,整合构建污染源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加强生态环境督察,探索“数字化”非现场执法,做到主动发现查处、及时跟踪调度、精准通报督办。加强多源数据综合应用,落实环境实时监测、分析研判、应急指挥和考核评估,为科学决策、精细治理、精准监管、高效便民服务提供有力支撑,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4.巩固常态化数字公共卫生防治。建设完善智能高效的公共卫生体系、平战结合的医疗救治体系,提升突发急性传染病疫情处置能力。深入推广“粤康码”服务,健全防疫业务应用和数据反馈闭环,优化完善疾病防控预警监测系统,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线索发现、传播源及传播途径分析、人群防控、追踪隔离中的作用,开展疫情可疑事件监测预警、区域疫情态势呈现和趋势研判,实现疫情监测的早期预警与精准防控,强化基层社区常态化防控能力和水平。推动医防信息融合,强化疾病监测预警,依托平台一张图的展示方式提供辅助决策依据,提升疫情联防联控、精准防控水平。

  5.加强立体化数字安全应急管控。

  (1)深化智慧安全城市建设。深度整合共享公安、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卫生健康、应急管理、市场监管、城管执法、气象、海事、消防等部门的信息资源,建设城市安全运行监测网,提升生产安全、自然灾害、城市安全等领域的感知能力。完善城市安全隐患和安全风险一张图,建成智能感知、快速反应、科学决策、扁平指挥、协同处置、联合救援、人性服务、平战结合、精准监管的应急应战管理体系,实现生产制造、公共卫生、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交通运输、自然灾害、地下空间、特种设备、消防救援、水上处突、食品药品、生态环境、城市管理、口岸管理、防风防汛、人民防空等领域安全管理和应急响应一体协同,提升城市重大风险预防化解能力。完善应急管理专题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建成应急管理“一张图”,提升应急管理业务数据支撑能力。建设城市安全综合运行监测中心,及城市平战一体应战应急指挥信息平台,实现应急应战指挥互联互通、一体协同,提高科学处置能力。深化智慧消防建设,加强消防物联网设施、设备建设和应用,优化消防灭火救援一张图,构建火灾监测、消防监督、救援指挥于一体的现代化消防防治体系。

  (2)打造数字平安城市。以“平安城市”建设为目标,建设智慧公安,推动公安大数据智能化、城市“畅通工程”等项目实施,强化公安机关、政府部门及社会面重要数据资源的汇聚整合,通过推动“雪亮工程”“平安村居”“智感安防区”“市交通信号配时优化中心及平台”等建设,全面提升公共安全事件前端感知、预警监测、侦查破案、重点对象管控、指挥处置等能力、打造“打、防、管、控、服”一体化的治安防控新模式。完善网络空间安全管控防护体系,促进网络空间舆情监测、分析研判、管控体系智能化、规范化,精准快速打击新型网络犯罪。

  6.营造数字化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汇聚融合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普法、民主监督等系统数据,建设“互联网+法治”信息平台,提升立法科学化、执法规范化、司法协同化、普法精准化、监督多元化水平。推动全市各级行政执法主体全面应用行政执法“两平台”,完善行政执法“两平台”功能,开展本地个性化建设和基层创新应用,创新探索与“网格化管理”等业务整合,助力执法规范化建设,增强行政执法透明度,有效提升行政执法公信力。构建以案件为主线的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协同办案平台,依法实现司法案件全程透明,全面提高司法公信和司法公正水平。全面开展“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推广智慧公证、智慧法援、智慧调解等诉调对接新应用模式,形成覆盖城乡、普惠均等、便捷优质、智能精准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提升信访处置能力,基于全省一体化信访平台,加强信访大数据应用水平,实现信访举报渠道、信访举报网络、重要案件网络远程会商、信访举报管理、信访态势预判等方面的数字化。

  (五)以“数字+优政”引领营商环境新优势。

  1.优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

  (1)以“一体化”推动政务服务体系再升级。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构建“线上线下一体运行”的新型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纵向连接国家、省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横向打通各部门业务系统,实现“一网通办”。推动各级行政服务中心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应用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提升服务能力,实现“一窗通办”。


图4  政务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升级路线图

  (2)以“数据要素”驱动政务服务提效增智。积极探索大数据在政务服务领域的创新应用,依托大数据平台、数据中台的数据服务能力创新“数据要素”供给,通过大数据深入探寻群众、企业的服务需求,推动政务服务事项再造,升级完善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推动“秒批”“零跑腿”“推送服务”“信任审批”等新型服务模式落地,持续为政务服务提效增智。

  (3)以“移动化”创新线上服务供给。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不断推进政务服务“四免”优化、“秒批智办”,建立以“粤”系列、“佛”系列移动应用为核心的移动政务服务生态,发挥“政务+媒体+科技”优势,实现“掌上可办所有事、秒批智办高频事、一证联办‘一件事’、一地通办全国事”的移动化政务服务新格局,提升群众办事体验,将我市打造为政务服务创新示范区,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可复制的政务服务“佛山”范本。

  (4)以“扁平化”引领线下服务创新。以“服务下沉”为导向,在服务标准化基础上推进线下服务“扁平化”“网点化”“融合化”改革。探索各级行政服务中心的数字化转型和角色转变,推动政务服务向基层、社区延伸,加强人机协同,推进跨区域跨层级视频连线咨询办理,实现24小时“不打烊”的政务服务一体机全覆盖。在“一件事”主题集成的基础上,支持银行、医院、园区、社区等社会主体广泛参与,提供场景化、便捷化的主题服务。

  (5)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服务。整合搭建“1+3+X”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一体化平台,实现建设项目网上全流程、无纸化申办。统筹构建全市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依托“多规合一”平台,协调各类空间性规划,加快投资建设项目策划生成。全面推进“标准地”“带方案出让项目”“告知承诺制”实施应用,推广区域评估,实现工业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拿地即开工”。全面优化社会投资简易低风险工程项目审批流程,广泛实施告知承诺制,加快社会投资项目落地速度。全面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服务一体化平台在线体验,推广应用电子材料、电子图纸,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审批质量效率。

  (6)深入推进不动产登记改革。优化不动产登记流程,深化自然资源、税务、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实现不动产登记一表申请、智能秒办。推动不动产登记与水电气和电视、网络过(立)户联动办理及商业银行线上办理不动产查册、抵押、注销和注销再抵押等相关业务。探索在公开地图查询不动产登记资料和地籍图等不动产服务,除涉及历史遗留问题、需现场核查及非公证的继承等事项外,实现一般登记一天办结,抵押登记一小时办结。

  (7)强化政务服务满意度评价。以用户满意为导向,推动办事事项从“部门说能用”向“群众说好用”转变。邀请群众体验各类办事事项网上办、掌上办,优化在线办理体验,进一步提升办事满意度。不断完善办事服务回访机制,以人民群众满不满意作为政府服务评价的核心依据,推动政务服务持续优化。健全政务服务“好差评”体系,建立健全政务服务第三方评估机制,加强各区政务服务先进经验复制推广,推动政务服务质量持续提升。

  2.畅通政民互动一网呼应。

  (1)打造政务服务“总客服”。以佛山市政府“市长直通车”平台集成多渠道服务,分级分类完成除110、119、120、122等紧急热线外的各级各部门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归并,实现企业和群众诉求一号响应、一网处置。推动与市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全面融合,提供自助办理和简易事项申办服务,强化部门协同、层级联动、一体响应。完善接诉即办、会商办理、应急联动、知识管理、个案回访、督办考核、追责问效等工作机制,实现“诉求收集、分析研判、转办交办、处置反馈、评价监督”流程闭环,切实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2)创设市域治理“晴雨表”。基于佛山市政府“市长直通车”平台真实客观的城市治理数据,研究苗头性、倾向性、普遍性问题及其对策,早发现、早解决,实现未诉先办;加快数据算法模型建设,推进数据可视化分析、多维分析、动态展示,为城市管理决策提供辅助支撑。

  (3)建设协同联动“总枢纽”。建设全市统一的佛山市政府“市长直通车”平台,按照上接省、下联区的要求,实现一体化服务,强化与各级政府网站和部门业务系统融合,拓展互联网服务渠道,探索跨市服务,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政务服务热线联动。

  (4)搭建惠企服务“暖心桥”。积极拓展佛山市政府“市长直通车”专属企业用户,为企业提供一对一个性化服务,实现惠企政策主动和精准推送,打通各级各部门的绿色通道,提升企业服务的温度。

  (5)担当社情民意“总参谋”。充分发挥佛山传媒集团媒政互动、媒众互动优势,强化媒体与市民参与,整合各类建言献策、社情民意、问政诉求互动渠道,听民声、聚民智。加强佛山市政府“市长直通车”平台知识库建设,开展数据资源分析应用,推动被动响应诉求转变为主动研判处置,提升公共服务精准推送能力,优化政民互动体验。

  3.促进惠企服务一网速达。

  (1)推进全程全时企业综合服务。积极推进企业服务综合化、主动化、精准化、数字化、智能化,整合“粤信融”“扶持通”“政企通”“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等涉企服务系统平台,打通各类涉企部门共享数据,统一企业服务门户,构建覆盖招商、稳商、利商全链条企业综合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全链条、全方位、全时空、全生命周期精准服务,实现“政务服务一站办理,惠企政策精准推送,产业供需一链直达,诉求建议一号响应”。积极优化惠企政策服务,推进政府补助(扶持)资金直达企业个人改革,着眼“秒速直达+限时直达”,构建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推动更多惠企利民政策精准、高效兑现,持续打造优化营商环境“佛山秒办”创新品牌。

  (2)全面提升纳税便利化水平。大力推进“互联网+税务”建设,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实现企业缴纳个税、社保、住房公积金等一表申报、一网办理、一次办结。大力推动实体办税服务大厅转型,实现常规业务网络化、无纸化办理,让纳税人享受到“无事零干扰,有事服务好”的便捷化纳税服务。

  (3)构建智慧信用应用体系。充分发挥佛山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佛山市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和“互联网+监管”系统的作用,探索构建基于“佛山通”的城市信用服务平台,实现信用画像、信用预警、信用监管、信用修复、信用服务的“一站式”“移动化”。依托信用中国(广东佛山)网,深化全市公共信用信息统一对外发布、外部查询、异议和修复处理功能,发挥与“信用中国(广东)”互联互通互查的信用平台作用。建立“信易+”应用系统,构建佛山特色的智慧信用信息应用体系,实施“信用不同、待遇不同”的分级分类监管措施。

  (4)赋能招商引资提质增效。整合产业发展要素信息,汇聚和规范全市范围内产业、土地、扶持政策等数据资源,建立招商引资大数据库,提升招商引资过程中产业项目与土地、金融、人才、物流、环境、政策等精准匹配,提高招商效率、服务效能和项目效益。

  4.完善公共资源一网交易。

  (1)推进“互联网+政府采购”。健全政府采购电子化运行机制,推动政府采购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推进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电子证照等新技术在政府采购领域的应用,通过“云开标”、评标电子见证、电子担保、采购合同线上签订等手段,实现政府采购活动全流程电子化。探索推进政府采购远程异地评标。

  (2)提升政府采购供应商获得感。全面实施采购意向公开,鼓励有条件的采购人提前发布年度或季度采购意向,方便供应商提前获取采购信息。创新应用“佛招e”“粤商通”等掌上交易平台,实现投标报名、场地预约在线申办,评标公示、中标通知书、保证金缴纳信息便捷推送,探索建立“承诺制”,对接“粤省事”“粤信签”等系统,提高政府采购活动便利度。

  (3)探索政府采购活动绩效评价。建立政府采购活动绩效评价机制,将执行政府采购程序、落实政府采购政策、加强部门内控管理、提高政府采购效率、规范政府采购资金使用等情况纳入政府采购绩效评价范围,细化评价指标,规范操作程序,推动采购人自觉执行采购政策,落实主体责任。

  (4)抓好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试点。建成佛山绿色建材电子商城,推进与相关系统的对接,实现绿色建材全流程网上交易、网上监管。制定推进绿色建材应用的招标投标和政府采购政策,规范试点项目对绿色建材的应用,定期归集采购人绿色建材采购计划,开展集中带量采购,密切跟踪试点项目,加强有关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5)深化招标投标全流程电子化。加快招标投标电子交易系统升级改造,完善电子招标投标交易制度规则,优化电子开标、投标、评标规程,规范电子招标档案管理,编制电子招标文件范本,实现房屋市政、公路、水利工程建设领域招标投标全行业全流程电子化。加快推动数字证书(CA)跨部门、跨区域互通互认,推进电子证照、电子签名、电子印章在招标投标领域的应用。积极开展远程异地评标,进一步完善远程异地评标系统,出台远程异地评标管理办法,实现跨区域远程异地评标常态化。推进评定分离办法应用,建设“优企E选”辅助定标系统,为招标人定标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

  (6)降低投标企业交易成本。建立电子保函制度,完善电子保函系统,实现电子保函在招标投标和政府采购领域全面推广应用。转变保证金缴纳方式,在招标投标和政府采购活动中,大力推行保函、保单、汇票等非现金形式缴纳投标保证金、履约保证金和质量保证金,降低投标企业和供应商交易成本。鼓励采购单位结合项目实际和投标企业信用状况,对投标保证金、履约保证金免收或降低缴纳比例,进一步减轻企业参与招标投标和政府采购活动的负担。

  (7)健全信用监管体系。加快公共资源交易领域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完善公共资源交易信用管理、共享、运用等制度,推行“承诺+信用管理”模式,依托行业诚信、公共信用和交易过程信用信息,编制信用评价指标,实现对投标人、供应商、招标采购代理机构、评标评审专家等各类市场主体的综合信用评价,强化信用信息公开和运用,依法依规开展信用联合奖惩。

  (8)提升智慧监管水平。加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电子系统建设,推动国有产权交易、农村集体产权交易等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纳入统一的平台体系。依托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电子系统及时在线下达指令,实现各类市场主体交易过程信息全面记录、实时交互。建立大数据监管机制,利用智能监测、大数据预警等手段,对公共资源交易各方主体活动进行记录、预警和监测分析,及时发现并自动预警围标串标、弄虚作假等违法违规行为,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加大对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的监督执法力度,加强与纪委监委机关、审计、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管数据共享,实现协同监管,形成监管合力。

  5.推进市域治理一网统管。

  (1)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优化社会共治智云平台运行服务流程,完善网格化管理及诉求服务处置机制,提升社会治理基础数据服务能力,深化社会共治智云平台应用。加强社会共治智云平台推广力度,推动云平台与城市数字大脑及各职能部门业务系统深度互通与全面融合,多渠道收集梳理线索信息,打造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的智能化治理新模式。加快推进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完善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和群众的参与机制和渠道,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2)加快构建新型市场监管体系。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信用监管为基础,以重点监管为补充,建立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的联动响应、失信约束和多元共治机制,推动形成政府负责、部门协作、行业规范、公众参与和司法保障相结合的市场主体监管格局,实现源头可溯、全程可控、风险可防、责任可究、绩效可评、公众可查。深化“互联网+监管”平台应用,完善“双随机、一公开”功能,完善信用风险研判模型,加强绩效评估、风险预警和趋势分析,客观预判高风险市场主体,提高抽查针对性、精准度和效率。健全信用监管,探索构建基于“佛山通”的城市信用服务平台,实现信用画像、信用预警、信用监管、信用修复、信用服务的“一站式”“移动化”。在数字经济领域,探索建立更具弹性的审慎包容监管制度。

  (3)推进食品药品监管数字化。加强食品安全数字化智慧监管,探索区块链+食品安全溯源,持续扩大“阳光餐饮”工程覆盖面。优化升级全市药品和医用耗材阳光集中采购管理服务平台,推动药品和耗材的集中采购、透明交易,为群众减轻就医负担。加强疫苗安全监管信息化,实现疫苗生产、储运、使用、监控、反馈、评估全链条数据资源的互联互通、全程追溯。

  (4)深化数字城管转型升级。基于城市数字大脑和“数字住建”,升级优化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构建集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为一体的城市级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构建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纳入地理空间、生态环境、建筑结构、物品标识、人员活动、车辆状态、安全监测、能源状态、设施设备运行等数据,构建全域管控、统筹协调、平战结合的城市运行管理中枢。

  (5)构建智慧和谐美好宜居社区。以居民为中心、以服务为导向、以党建为引领,积极应用5G、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加快建设“设施智能、服务便捷、治理精细、环境宜居”的智慧社区。推进社区智能化设施改造,重点强化社区消防设施的智慧管理,探索社区无感通行、无人停车、无人超市等无人服务项目建设。提升社区治理能力,推动社区民警、物业干部、党员骨干等小区自治力量参与社区治理,构建“党建引领、政府主导、居民自治、平台智治”的社区治理模式。搭建“通济人家”平台,充分盘活基层党建存量资源、打通基层党建神经末梢、激发基层党组织活力,全面对接群众需求,精准开展社区治理,高效智能提供社区服务。建立家庭数字档案,推动对社区内低保人员、失业人员、空巢老人、贫困对象、残疾人、幼儿等特殊群体及新市民的精准服务管理。

  (6)建设繁荣和谐美丽数字乡村。加快农村公共服务数字化进程,构建涉农信息普惠服务机制,提升农民生活数字化服务水平。推动乡村治理数字化,加快乡村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村集体经济等领域的数字化管理。强化城乡一体设计、同步实施、协同并进、融合创新,促进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加快形成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各具特色、交相辉映的数字城乡融合发展格局。

  6.强化政府运行一网协同。

  (1)推进政府行政决策智能化。基于城市数字大脑,建设覆盖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生态环保五大政府职能的领导驾驶舱。建立知识图谱和专题模型,汇聚城市运行历史和实时数据,对城市运行态势进行分析预测和实时呈现,推动各部门相关业务、执法、管理平台与领导驾驶舱对接,实现工作任务“一键下达”,管理人员在线跟踪,执行结果实时反馈,为各级领导提供“看得见、看得清、看得全、看得远、能管理、能决策”的“一站式”管理决策指挥中心。

  (2)推进政府协同办公一体化。对政府履职方式方法进行系统性数字化重塑,聚焦政府工作人员履职需求,不断完善市协同办公平台,进一步对部门非涉密办公系统进行系统对接和集约整合,同时加强与“粤政易”系统对接,搭建办公应用“超市”,推动各级各部门共建共享,逐步拓展学习、管理、交流、考评等应用,以信息系统整合共享促进政务工作协同化、体系化,打破区域和部门业务隔阂,减少资源内耗和基层负担、提高办公效率。

  (3)推进民主参政议政在线化。加强“智慧人大”建设。全面推进人大网页、公众号建设,增强人大机关、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的的交流互动;大力推进会议系统、履职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撑系统建设,加强备案审查信息平台、预算联网监督系统建设使用和互联互通。建设“数字政协”。依托佛山政协协商民主平台、佛山市政协提案办理系统,推动机关办公、委员履职管理和社情民意信息管理等应用整合和系统数据互通,实现政协工作协同高效运转,提高政协参政议政信息化水平。加强民主党派和群团组织信息化工作,着力打造线上线下相互促进、有机融合的民主党派和群团组织工作新格局。

  (4)推进公共绩效考评数字化。系统梳理公共产品和公共部门绩效目标,加强专项考核整合,创新政府治理理念与模式,建立以“整体政府”为导向、公众参与的公共绩效考评体系。建立绩效指标库,逐步提高公众评价的绩效权重。创新数字化考核评估方式,建立绩效管理平台,推动绩效考评向数字化、在线化、智能化转变。加强考评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强化考评结果运用。

  (5)推进财政运行监管精细化。深化“数字财政”平台建设,优化项目库、预算编制、预算执行、总账管理等功能,简化资产管理,提高报账效率。建设完善扶贫资金动态监控平台和财政资金监控平台,深化财政大数据应用,实现对财政资金的全流程监控和预警。

  (6)推进审计作业过程高效化。加快“金审工程”和“数字审计机关”建设,完善数字化审计平台建设,把“智慧审计”作为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各行业基础数据的归集、共享和综合利用,逐步实现基于各行业基础数据的审计智能化分析利用。在总结财政、社保等重点审计领域经验的基础上,构建审计算法模型,智能识别风险因素,推进数字化审计和大数据审计,切实打通数据归集的“最后一公里”,提升审计数字化水平。

  (7)推进政务督查数字化。加强对政府工作报告、规划方案、重点项目、重点工作等各类督查任务的监控管理,鼓励公众对公共服务、民生工程进行监督、评价,构建“一网连通、上下联动、全程追溯”的数字督查格局。

  (8)推进组织人事管理智慧化。持续提升组织人事管理全流程数字化水平,深度融合组织人事业务信息系统和整合内部业务管理各环节数据资源,优化人员录用招聘、教育培训、选拔任用、岗位变动、监督考核、绩效评价、工资福利计发、离职退休等业务流程,形成以机构编制管理为源头,融干部人事管理、绩效评价考核、财政预算管理于一体的智慧组工大平台。完善公务员管理信息库建设,为公务员建立数据“画像”,为党政机关干部选拔任用等提供参考。加强办公区域公务员身份信息管理,实现各级办公区域的出入身份互认。

  (9)推进“数字党建”网络化。依托广东省“党建云”系统,做实做细三级党建网格,建强用好镇村两级党群服务中心,为党员管理、党员学习、党群活动提供一站式智慧服务。建立“数字党建”平台移动端,倾力打造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党务手中宝”。加强与社会共治智云平台的数据对接,实现党建引领的基层治理模式创新。

  (10)推进档案管理数字化。加快政府各领域档案数字化建设,推动存量资源数字化、增量资源电子化、信息储存安全化、信息服务网络化。建设完备安全的市民数字档案资源库,提升市民档案资源库的开放共享和查询利用水平,打通市、区、镇(街道)三级档案馆之间数据交互通道,实现“馆际互联、一站检索、远程查档”,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公众对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

  五、统筹五大支撑

  (一)高规格强化提升组织领导能力。

  1.提升战略决策能力。充分发挥数字佛山统筹协调机构的作用,加强战略设计,建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的决策模式,提升决策的精准性、预见性、科学性。建立健全数字佛山建设专家决策咨询机制,推动专家决策支撑由项目前期向全过程深入,加强项目建设指导,完善数字佛山建设专家委员会在理论研究、法规编制、标准建设、宣贯培训等领域的投入机制。

  2.优化统筹管理能力。加强“数字佛山”建设统筹,完善全市政务信息化项目管理,健全信息化项目全流程管理标准。升级全市统一的信息化项目管理系统,打通项目立项、采购、实施、验收、评估监督全生命周期数据,实现全市信息化项目“一网统管”。创新项目统筹管理方式,建立项目统筹清单,加强对信息基础设施、数字智能中枢的集约建设。积极推动市区统筹、共建共用模式,优化完善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的应用示范机制,定期梳理各区成效明显的特色应用清单,适时在全市应用推广。

  3.提升数字管运能力。加强城市数字大脑相关的体制机制、标准规范、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城市数字大脑的管理与运行能力。建立数据管理和数据资源成熟度模型,加强对各级各部门数据管理能力评估与提升。加快建立流程规范、标准统一、按需获取的政务大数据平台运维管理体系,加强对全市政务云、网、数、端的一体化管理。

  4.提升协同创新能力。联合外部智库、研究机构、高校及技术供应商共同建设协同创新机制,形成“业务需求政府提、解决方案同台竞、应用场景选点试、实验成效用户评、数字城市大家建”的合作模式。进一步梳理服务应用场景,加强政府与媒体、物流企业、银行、医院等单位的合作,建立跨界联合创新机制,探索各类政务+创新模式。

  5.提升评估监督能力。加强对“数字佛山”发展的评估监督,对内以大数据平台汇聚的相关数据资源为支撑,建立数字政府改革工作绩效常态化、多层次考评机制,以评促优,提升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效能。对外以需不需要、好不好用为导向,建立信息化服务应用评估机制,提升信息化应用效益。完善常态化审计制度,切实加强廉洁风险防范。

  (二)高水准统筹建设数字基础设施。

  1.推进网络覆盖“移动泛在”。

  (1)大力推进新一代网络。高水平规划建设5G基础设施,推动5G在制造业、社会管理、民生服务、文化娱乐等领域广泛应用和产业集聚;适度超前布局卫星互联、量子互联网等未来网络设施,真正建成高速泛在、融合便捷的信息传输网络。

  (2)全面优化升级政务网络。加快推进全市电子政务外网升级,进一步提升政务外网的覆盖范围和承载能力。推进高带宽、强安全类的大组工网、公共视频网、教育网、健康医疗网、应急网等专网建设,加快推进政务外网与非涉密业务专网、政务物联网的整合对接,打通各网络末端。建设全市综合智能网管平台,推动有线、无线政务网络以及4G、5G、卫星通信等多种网络融合接入与一体化管理。

  (3)加快完善基础网络。高水平建设千兆光网城市,全力推进千兆光纤入户,推动城市网络能力综合水平及宽带网络体验速率的快速提升。推进5G网络在公共服务场所、公共设施覆盖和网络服务质量提升。加快IPv6普及应用,推进有线无线卫星一体化融合发展。

  2.推进感知识别“物联增智”。

  (1)构建“空天地水”一体化感知体系。基于时空基础设施,综合有线通信网、无线通信网、卫星通信网、电子政务外网、电子政务内网、互联网等通信网络,并借助无人机、移动通信车、卫星便携站、卫星电话、单兵图传、布控球等设备,提升重点区域视频、卡口、探测器、水域雷达等终端监测能力,建成全域覆盖、全程贯通、随遇接入、韧性抗毁的“空天地水”一体化通信感知体系,积极探索在安全应急、国土规划、生态保护领域的应用。

  (2)统筹部署智能终端设施。推进智能灯杆、智能管廊、智能垃圾箱、智能消防栓等新型智能化公共设施集约化建设,推动感知设施与现有市政公共设施的共址部署。强化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加快车联网建设试点,开展智能路网和智慧轨道改造,打造“人—车—路—环境”全道路元素的全息感知和智慧网联。推进智慧能源、智慧水利建设,强化水电气管网等各类能源网络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构建江河水系和水利基础设施的现代化、网络化管理体系。

  3.推进数据中心“绿色集约”。科学合理、统筹规划全市数据中心建设,加强数据中心发展调控,全力加快推动建设数据中心集聚区。加快全市直达通信链路改造扩容,为优化数据中心空间布局创造条件。开展“数据中心增效工程”,实施数据中心能耗“双控”,着力打造数据中心能源互联网综合示范,实质性提升及拓展数据中心服务价值链。完善数据中心固定资产节能审查制度,开展运行绩效评估,推动形成数据中心建设运营全生命周期能耗监管闭环管理体系。鼓励国内领军企业联合本地行业龙头拓展数据中心新应用场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加快腾龙湾区数据中心、佛山(开普勒)华南数据中心等现代化项目落地实施,开展存量数据中心项目升级转型。

  4.推进政务应用“上云增效”。以电子政务中心机房为核心资源,加快市政务云平台升级扩容,实现全市政务信息系统“一云”部署。支持各部门、各区根据自身业务需求,基于市政务云平台开发建设面向各领域的业务应用,推动全市各级各部门数据资源汇聚整合和业务协同应用。按照“上云为原则,不上云为例外”的要求,有序推进市级各部门非涉密政务信息系统向市政务云平台迁移汇集。统筹布局边缘计算资源池节点,建设边缘计算节点资源池,满足交通、医疗、教育、制造等行业在实时业务、智能应用、视频传输、安全和隐私保护等方面的敏捷连接需求,形成云边端结合的全局化智能化分布式协同计算形态。健全政务云平台运营管理制度,优化云服务流程,提升云资源的供需对接效率,加强云资源的实时监控,提升政务云规范安全高效运营能力。


图5  数字基础设施“四化”图

  (三)高起点精心打造数字智能中枢。

  1.建设数据应用左脑。按照省政务数据治理专项工作有关指导意见要求,加快推进全市政务数据治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数据管理格局。建设含数据采集、数据汇聚、数据存储和数据开放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大数据中心,加强数据的“采、存、管、用、评”全流程管理,建立起一套具备完备性、精准性、适用性、及时性、综合性的高质量数据管控体系,统筹推进数据“广汇聚”“全打通”“深应用”“强治理”“大循环”。

  (1)构建数据资源体系,推进数据“广汇聚”。完善大数据采集机制,坚持政务数据全量归集的原则,按照一数一源、多元校核的要求,狠抓政务存量数据和增量数据的归集。拓展政府数据的采集渠道,建设城市数据资源湖,实现上回流省、下汇聚各区、横向采集各部门、内外联通第三方的城市数据资源整合汇聚。持续完善自然人、法人、地理空间、信用信息、电子证照等基础库,健全各类专题库、主题库及社会资源库,为全市提供优质可靠的基础数据服务。

  (2)升级市政务大数据平台,加快数据“全打通”。强化城市数据服务门户建设,加强数据资源共享申请、响应、协调、评价、改进等的全流程数据服务能力优化提升。深化落实《佛山市政务数据资源管理办法(试行)》,健全常态化数据供需对接机制,畅通全市统一的数据流通渠道,实现纵向贯通、横向协同。探索区块链在数据共享平台中的应用,创新数据交换与业务协同和数据使用方式。建立数据运营规则,加强运营监督,促进数据资源有序、按需流通。

  (3)开展“数聚赋能”,推动数据“深应用”。推动城市公共数据共用共享、深度挖掘和价值增值,强化数据开发利用,全面支撑业务流程再造和智能服务。建设数字孪生模型平台,结合CIM(城市信息模型)技术,通过空中、地面、地下、河道等各层面的传感器布设,对城市部件和综合管廊进行数字化标识和建模,构建与物理空间泛在连接、虚实映射、实时联动、精准反馈、系统自治的数字孪生城市基础平台,为各部门深度应用赋能。

  (4)健全数据标准规范,推进数据“强治理”。研究制定贯穿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标准规范,包括数据采集汇聚标准规范、共享开放标准规范、政务大数据隐私保护技术规范、系统管理标准规范等。提升数据质量管理,建立健全数据共享负面清单、需求清单、责任清单“三清单”动态管理机制,推动数据质量自动监测和问题分析,建立质量问题清单;建立数据“好差评”机制,通过应用评价倒逼数源部门提升数据质量。开展第三方数据治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提升数据治理对政府决策和管理的支撑保障水平。

  (5)构建数据要素流通机制,加速数据“大循环”。建立数据开放管理制度,编制数据开放实施细则,制定数据开放方法和流程,保障数据开放有序安全,健全数据开放考评机制。优化升级市数据开放平台,基于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立公共数据资源开放“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支持社会数据通过政府开放接口,进行第三方合作开发,丰富数据资源和数据产品,推动公共数据与企业数据深度对接。探索构建大数据交易制度体系,形成涵括大数据交易场所、交易主体、交易行为、交易平台、交易安全、交易监管等在内的制度框架,明确数据资产登记、数据资产评估、数据交易、数据交割、数据结算、数据与平台安全、隐私保护、风险防控、异常监控、违规处理等交易管理全周期全主体的实施细则。

  2.建设技术能力右脑。建立物联感知设施管理平台和共性技术支撑平台,强化业务协同支撑能力,建立城市运行专题模型,实现城市感知数据、政府数据、社会数据的全面汇聚与融合,深度挖掘数据价值,有效支撑各区、各部门大数据应用和社会应用。

  (1)搭建物联感知设施管理平台。建立物联感知设施管理平台,实现城市基础部件全面透彻感知和全生命周期集中管理。制订城市物联网数据接入规范,建立城市级物联网基础平台,支撑城市治理、服务和发展等各领域物联网应用系统建设。面向全市提供物联网设备管理、数据汇聚、应用开发和业务分析服务,形成全市物联网设备集中管理入口和数据汇集枢纽。建立全市统一的物联网感知设施标识和编码标准规范,加强数字标识推广应用。

  (2)搭建共性技术支撑平台。依托政务大数据、物联感知数据和互联网数据,构建集算法管理、资源管理、业务场景管理、指标评估、监控预警等于一体的智能算法基础平台,支撑面向部门的人工智能算法模型开发、部署和全生命周期管理。充分利用区块链的技术架构、计算架构和服务模式,探索构建分布式计算和区块链、数据和区块链等的深度结合,搭建区块链统一基础平台,聚焦政务服务,建立可信机制,拓展不动产、金融、物流、供应链管理等领域的应用创新。

  (3)整合业务协同支撑平台。建设符合我市实际的业务协同支撑平台,搭建涵括统一身份认证、统一电子证照、统一电子印章、统一非税支付、统一电子表单、统一咨询投诉、统一电子归档及管理、统一赋码、统一物流、统一评价、统一知识库、统一法规库、统一时空信息服务、统一信用信息服务等在内的各类业务协同支撑组件及系统。

  (4)建立城市运行专题模型。基于政务大数据、物联感知数据和互联网数据,结合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和相关业务平台,打造包括政务服务、民生服务、经济产业、公共安全、社会治理、生态环保等模块的城市运行专题模型,深度挖掘各类主题、专题数据库价值,加强数据关联分析,加快构建智能知识图谱,推动数据驱动、深度学习的城市数字大脑建设。

  (四)高标准建立完善标准规范体系。

  1.建立总体标准。按照国家新型智慧城市和广东省数字政府相关标准规范,统一明确规范与标准制定和应用相关的术语,重点聚焦总体框架、通用术语、标准化工作指南编制等内容,编制“数字佛山”总体标准,作为“数字佛山”标准体系的基础和指南,统筹指导相关标准规范建设。

  2.建立管理标准。基于信息技术领域的“全生命周期”理念,紧紧围绕项目从产生到消亡的生命阶段,细化明确系统管理、网络管理、工程标准、软件开发管理、项目管理、运维管理、验收与监理、测试与评估以及质量控制与认证等标准,建立需求管理、建设管理、运营管理等各类标准。

  3.建立数据标准。不断修订完善《佛山市政务数据资源管理办法(试行)》,建立数据资源采集、共享、开放、治理、安全等一系列实施细则,编制信息分类编码、数据资源语义描述、数据资源目录体系、数据质量管理、数据交换共享、数据开放应用、数据隐私保护、数据开发利用、数据交易流通等子标准,打造覆盖市区两级完整的数据资源管理规范体系。

  4.建立技术标准。紧扣信息基础设施标准和应用系统建设标准建设,开展一体化数据中心、统一电子政务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标准,统一支撑系统标准、应用开发共性组件标准、应用系统平台接口标准、应用系统技术要求标准等应用系统建设标准建设。

  5.建立业务标准。围绕“门、网、线、端”服务载体和“市、区、镇(街道)、村居(社区)”业务事项,从业务流程、服务提供、质量控制、运行管理等方面,优化政务服务,建立业务标准体系,业务标准包括业务库,业务流程和规则、数据产生规则,业务事项目录、业务功能目录、业务数据目录、政务服务标准、政务服务考核评价标准等子标准。

  6.建立安全标准。围绕物理安全、数据安全、网络平台安全、应用系统安全、管理安全等,在遵循行业和国家相关标准基础上,为信息系统提供各种安全服务、安全技术和防护手段的安全保障类标准。安全标准包括数据安全、信息系统安全、信息安全管理、安全防护、技术和产业测试、系统测试等子类标准。

  (五)高要求筑牢织密安全保障体系。

  1.强化信息安全。

  (1)制定信息安全规划。按照国家新型智慧城市、广东省数字政府建设相关安全标准规范和等级保护2.0版本最新要求,结合业务需求和安全实际,制定全市信息安全总体规划。

  (2)健全安全运营机制。建立“纵向监督、横向联动”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机制和“边界明确、权责清晰”的安全管理责任机制。建设佛山市网络与信息安全联合实验室,组建专业化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团队,多维度、多渠道汇聚安全信息,增强安全态势感知能力,提升安全事件响应速度。制定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急响应计划、灾难恢复策略等,定期组织网络安全应急培训并开展应急演练。

  2.加强网络安全。

  (1)加强信息系统可信安全设计。应用PKI体系、国密算法、生物特征识别、终端安全等技术,确保各级各部门数字技术应用具备符合等级保护相应等级需求的安全防护能力。

  (2)完善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加强政务网安全整体防护,对网络攻击、病毒入侵进行不间断的安全预警、监控和防范,并与态势感知平台和公安机关实现联动。

  (3)推动安全可信的密码技术应用。推动可信计算技术在传输通信网络、安全区域边界和安全计算环境的应用。依照国家密码管理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规划建设运行密码保障体系,加强密码应用管理。

  (4)推动信创产品在重要领域的应用。基于省市政务云架构,按照集约建设的原则,统一规划建设可信可控的国产政务云平台,构建自主创新、高可靠、灵活扩展的信创政务云服务环境。

  (5)促进先进技术与网络安全防范结合。着力探索建立区块链应用平台、人工智能应用平台等新型数字化基础设施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保障安全防护水平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相匹配。

  3.加强数据安全。

  (1)提升数据安全防护能力。做好数据资源在采集、存储、应用全生命周期的安全评估和安全管理。建立数据溯源机制,及时准确地定位出现数据问题的关键环节和责任者。

  (2)强化政务数据、企业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保护。加强对数据关联性隔离技术的研究,防止不同应用之间由于数据关联分析导致数据泄露。探索通过结合区块链等技术,解决数据共享中的隐私保护问题,达成数据“可用不可见”。

  (3)保障档案数字资源安全保存。完善电子档案一体化管理流程,将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与数字政府中各类业务系统对接,实现电子文件从形成到归档全周期、全流程管理,确保档案数字资源真实性、完整性、可用性和安全性。

  六、实施步骤

  “数字佛山”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本次规划周期为5年,按照夯基础、强能力、优应用的数字化发展路径,共分为3个阶段。

  (一)夯实基础,急用先行(2021—2022年)。

  持续夯实“数字佛山”发展基础,进一步完善一体化运行体制机制,完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构建融合共享的智能中枢,统筹完善基础设施和数据类标准,提升安全防护能力,为“数字佛山”各类应用提供安全高效易用的服务。按照统筹共享、急用先行的原则,基于城市数字大脑,重点培育“数字+兴业”“数字+优政”“数字+惠民”“数字+智城”领域创新应用。

  1.数字基础设施方面,推进中心城区和重点产业园区5G全覆盖,初步构建空天地水一体化感知体系,加快政务网升级和非涉密专网融合,推动现有政务云扩容增效,统筹布局边缘计算资源池节点,形成云边端结合的分布式协同化智能化计算能力。积极推动采用信创技术和产品。

  2.智能中枢建设方面,加快升级市政务大数据平台,初步建成数字孪生基础平台,统筹推进数据“广汇聚”“全打通”,构建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共性技术平台和业务协同支撑平台,开展政务服务、民生服务、社会治理、生态环境等专题模型设计,初步实现“一脑慧治”。

  3.重点应用方面,基于城市数字大脑,聚焦“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社会治理一网统管、政府运行一网协同、问政诉求一号呼应、产业升级一数引领”等重点领域,有序开展,做出示范。

  (二)强化能力,拓展应用(2023—2024年)。

  不断完善智能中枢架构,提升数据治理水平,释放数据价值,提升数字化运营能力。通过示范引领,全面启动“数字+兴业”“数字+优政”“数字+惠民”“数字+科创”“数字+智城”等业务领域建设,形成“百花齐放、竞相争辉”的发展格局。

  1.数字基础设施方面,推动5G在政务服务、社会管理、民生服务和制造业等领域更广泛深入应用,建设更加全面立体的感知体系,有序推进市级各部门非涉密政务信息系统向市政务云平台迁移汇集,强化云平台运营能力,初步实现全市基础设施一张网、一片云。

  2.智能中枢建设方面,持续完善城市数字大脑架构和运行管理机制,实现数字孪生城市与实体城市实时映射,推动更多政务服务、民生服务、产业服务、市域治理等专题模型构建,为各部门应用做优做强提供支撑。探索建立稳妥可行的数据确权、交易、流通等全流程管理机制,深化数据开放应用。

  3.重点应用方面,全面开展各领域工程建设,加强已建项目的系统衔接与融合发展,加强对“数字佛山”建设的绩效评估,大力拓展“数字+科创”“数字+兴业”“数字+惠民”“数字+智城”“数字+优政”等应用,不断提升政府决策和城市运行管理水平。

  (三)优化应用,形成体系(2025年)。

  在各项工程全面启动、主体框架基本完成的基础上,巩固提升“数字+兴业”“数字+优政”“数字+惠民”“数字+科创”“数字+智城”等领域成果,提升智能中枢服务能级,数字政府引领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1.数字基础设施方面,5G全面覆盖,政务云、网高效联通,空天地水一体化感知体系初步形成,智能化、云化、移动化、物联网化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以及可信、可靠、可控的信息安全体系全面建成,“数字佛山”发展的底座全面夯实。

  2.智能中枢建设方面,基本实现数据“广汇聚”“全打通”“深应用”“强治理”“大循环”,基础技术能力、业务协同能力和集约建设水平显著提升,“全感知、慧思考、善决策、自进化”的城市数字大脑全面形成。

  3.重点应用方面,城市数字大脑深度赋能各领域应用,政务服务、社会治理、政府运行、问政诉求、公共绩效、城市体征等数字化应用全国领先。“数字+兴业”“数字+优政”“数字+惠民”“数字+科创”“数字+智城”等应用领域均涌现一批创新范例,并形成管用、好用、可持续的“数字佛山”建设运营模式。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

  建立健全统筹协调机制,强化对“数字佛山”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推进落实和考核监督。统筹设置总体协调、基础设施、智能中枢、标准规范、安全保障、智慧应用等工作小组或专班,加强部门协同、市区联动。定期会商研讨“数字佛山”建设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并定期督导,适时出台政策并落实推进。

  (二)强化制度保障。

  探索数据立法,完善修订《佛山市政务数据资源管理办法》及数据共享、开放等实施细则,构建覆盖数据管理全生命周期的制度法规体系。探索数据交易,完善数据交易各环节、各主体的流程规则,研究制定《佛山市数据交易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贯彻落实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电子签名、可信身份认证、电子档案应用等的配套制度。

  (三)健全监督机制。

  建立关键评价指标,落实考核和精准督查机制,将“数字佛山”建设列入市重点督查内容,发挥考核督查导向作用,把“统筹、共享、安全、服务”作为评价“数字佛山”建设水平的关键要点,保障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有序推进。完善常态化审计制度,实现数字政府项目审计全覆盖,结合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或专项审计,对“数字佛山”建设项目进行监督。

  (四)完善要素支撑。

  加强人才保障,积极探索专业技术人才管理改革实践,完善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培养、选拔、提升、留人机制,重点面向全球大力引进带重大项目、带关键技术、带动新兴学科的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创新城市数字化发展资金投入方式,完善市区分级应用与投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加入,探索“政府引导、企业投资、政企共用、群众受惠”的信息化建设运营模式,引导本地社会资本共同发起设立数字佛山建设合伙人基金,作为数字技术应用的助推器。强化场地保障,加快推动市为民服务中心建设,打造“数字佛山”的指挥中枢、应用环境、体验中心和互动平台。

  (五)深化区域合作。

  着眼广佛全域同城化发展需求,高水平推动双城规划衔接、系统互通、资源共享、标准统一,促进政务服务通办、惠民资源通享、智慧交通通畅、产业发展协同。瞄准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和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建设重大机遇,积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极点城市”建设,健全我市与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常态化数据监测和共享交流机制,推动佛山与港澳基础设施“硬联通”和体制机制“软联通”。积极加强与国内先进城市、国际一流智慧城市的交流协作,不断提升我市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整体水平和影响力。